STEAM是一种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STEAM融合在一起。通过读(文化)、做(小制作)、思(思考科学原理)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立体、丰富、有趣,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远去的乡村记忆 温馨的博物之旅 本书用生动传神的写意国画,艺术地再现了过去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类老物件200余种,犹如一座乡村文明的纸上博物馆。画中挥洒自如的行楷书法,与形象逼真的老物件相映成趣;清新活泼的说明文字,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使得书趣味盎然、温馨怀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葫芦文化 天津宝坻卷》从葫芦文化的起源、葫芦文化的艺术展示、葫芦文化的产业生态、范制葫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等方面对天津宝坻范制葫芦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挖掘、整理和传播葫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为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专门读物,内容涵盖技术史研究、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传统工艺调查、传统工艺创新与振兴、技术文化、书评及学术动态等多个方面,汇集传统工艺研究团队与传统工艺企业机构等各方出版资源,体现产、学、研结合,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学术支撑。全书科学严谨,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观赏价值。本书的出版可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可供爱好传统工艺的大众阅读。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剪纸史话》简介 《剪纸史话》根据已有资料及考古发现探究剪纸的起源,并简述了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图书对剪纸的整体特点、地域特色、题材选取、寓意及应用作了概要介绍,同时兼顾实用性,对剪刻方法、步骤和技巧进行了梳
端砚作为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涵上应该包括两部分:端砚石材和端砚制作技艺,可以说石材决定了端砚的原始价值,制作技艺则决定了端砚作品的艺术价值。本书主要介绍了端砚石材的开采历史、产地、坑口以及各类石品和基本的制作技艺。本书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兼顾了辨石、制作和欣赏的介绍。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镰田武志与南美手工结绳Macrame邂逅于持续了3年的南美旅行中。原住民热情似火的风俗及文化滋养着这片热土,各种美丽的动植物,稀有的岩石群,从车窗向外远眺彩虹的断层、天空和大海的颜色……那种大自然浑然天成的造型和色彩带给他永不厌倦的感动和震撼。在这些日子里,他被当地独特的手工艺等所吸引,一直关注并寻觅着。Macrame是一种变化无穷、其乐无涯的手工艺。仅用几种简单的既定规则就能够将自己的想象、灵感通过绳结变换出来。本书中介绍的结绳饰品,从简约实用的相机挂绳、书签、表带、书带,到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手链、项链坠、戒指、耳环、钥匙扣等,都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希望能将Macrame这种结绳技艺带入大家的生活,不管是作为配饰还是日常家居装饰,都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情飞扬。
孟晖,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1990年—1993年至法国留学;1994年—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曾在北京三联书店做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自2000年研究古代物质史,她着力于对古代女性生活的研究,遍涉香事、首饰、传统工艺、饮食、化妆品、生活风俗……作品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花点的春天》《美人图》,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使稿》,译作《西方古董欣赏》(与人合作)等。
瓷器是中国拥有有代表性的器物,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制瓷是极富趣味性、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本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在其中,结合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能形象地看到瓷器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书选取了欧洲著名装饰设计师欧文·琼斯绘制的100幅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并结合60多幅对应的实物图,深度解读纹样背后的工艺、文化和美学传统。本书上部“纹饰之美”从内容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纹样,说明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含义等。下部“工艺之道”,主要讲述纹样是如何实现的,采取了什么工艺,真实的效果又是如何。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2卷》由乔晓光主编
本书是《制瓷笔记》的延续,分“名器录”“烧红”“与古为邻”“群贤毕至”四个部分。作者以烧制手工瓷器的过程为线索,从瓷器的制作工艺、烧制过程、历史文化、审美趣味等多个维度解读制瓷背后的趣闻趣事。
《唐嘎》是雅罗斯拉夫·莱贝丁斯基教授众多作品中的一部,该书2001年由法国巴黎漫步出版社出版。“唐嘎(tamga)”是欧洲学术界从阿尔泰语借来的词汇,用以指称一种非具象性的标志(emblème)。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把它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和“纹章(armoires)”,在他们的影响下,某些邻近的定居民族也受到了熏染。显然,纪元之初唐嘎即已出现,它们在蒙古地区一直沿用至今;而稍早之前,部分中亚的突厥语民族也还在使用。使用唐嘎这一标志系统的历史极其漫长,并且在今天也还有延续;这让我们得以开展有益的历时性比较。由此,古代操伊朗语的游牧民族[萨尔马泰(Sarmates)、阿兰(Alains)、塞人(Saces)等]的唐嘎,就极有可能是后来操阿尔泰语(突厥语和蒙古语)游牧民族所用的唐嘎的原型,并为后者的起源提供了说明。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近现
本书为通俗易懂、清晰直观的国风普及读物。其内容选取了五大类传统手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其工艺流程、简略技法、成品式样等。本书展示的内容皆为考据后手绘,插图精美,也是一本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书。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这是一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介绍了哈萨克族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该技艺在2011年入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从芨芨草手工编织的图案、样式、技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草编"这种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淳朴和原生态性,还具有世代传承性,图案的传承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丰富,记载着哈萨克族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芨芨草编织技艺风格古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出浓厚的草原文化特征。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的幕布后进行表演的戏剧。《中国红·皮影》探究了中国皮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体介绍了皮影造型、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戏表演艺术,以及其不同的地域特色,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中国皮影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精髓。
本书辑录了作者有关长沙窑收藏的近20篇笔记和约150张图片,从文化、历史、艺术、审美等角度,以不同的主题,梳理讲述了长沙窑各种类型瓷器的特点及大唐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关于收藏的境界及对文化器物传承的理解。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独特。 为便于读者借鉴学习,还编写了一些有关古陶瓷的生产工艺、收藏鉴赏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