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末清初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诗歌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本书是一本论释钱谦益晚年最后一组重要组诗《病榻消寒杂咏》的清诗研究典范性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深挖其诗文中的意象、隐喻,探讨诗歌与钱谦益的政治理想、抱负有着怎样的交集。既有对其晚年诗歌主题、诗学观念的分析,也有对诗人交游的考证。下编以《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诗为窗口,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讨论钱谦益希望通过诗歌塑造怎样的自我形象,以及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再现钱谦益的性格、情感、内心世界,帮助读者一窥其临终前的心境及精神状态。
中医药,对很多人来说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生姜、小茴香、花椒、桂皮、紫苏、薄荷等都是中药,中医诊所体验的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都是中医疗法,图书馆和互联网还有海量的中医药学文献资料 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机理究竟是什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在哪里?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些问题又是大家陌生的。 作者运用多年教学、科研、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理论精髓、关键技术等做深入浅出地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趣味盎然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神奇的中医药世界。
《颂寿:寿亲养老新书》以老年养生为专题,详述修身养性、药物与食治调理、按摩腧穴等保健内容,并附各类方剂120余种。并论述了老年日常起居、闲情逸致、将息养性以及古今善行、行孝劝善等等内容。其中,卷一原名《养老奉亲书》,为宋陈直撰;卷二至卷四为元邹铉续增。卷一讲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好嗜、四时养老及简妙老人备急方等15篇,233条,节宜之法详备;卷二为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卷三收太上六字气诀、食后将息法等诸篇;卷四分保养、服药诸篇,罗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饼等具体方药与主治;后两卷则凡寝兴器具, 粥饮善,药石之宜,更为赅具。且附以妇人小儿食治诸方,凡二百五十六条。
正所谓: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 调息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共同奉行的修养方法。由于各家对调息的实践体悟和认知角度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本书从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五个维度,探究各家调息的历史沿革,揭示各家调息的基本特点,阐释各家调息的内在目的,辨析各家调息的异同,即对中国传统调息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方法和理论体系。
西藏有一部神奇的医书,我们称之为《四部医典》,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中医的《黄帝内经》。这部医典由杰出藏医学家老宇妥·元丹贡布于公元8世纪著成,后来为躲避灭佛运动而被长时间地秘藏起来,直到古格王朝时期才被发现并流传于世。此后历代藏医名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校注,阐释和补充。16世纪该书随喇嘛教传入蒙古,并约在18世纪被全部译成蒙文,此后相当长时间,汉、英、俄、日等各种版本才相继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80幅国宝级的医学唐卡为了使《四部医典》更加直观易性、便于传习,17世纪末,第司·桑吉卉措召集全藏著名书画家,以原著内容为基础,绘制了80幅医学唐卡,这些唐卡在国内*,堪称稀世国宝。用原画图解原著《图解四部医典:医理与养生篇(2012年*)(白话图解)》旨在将藏医这两大瑰宝完美结合,采用图解
本书是一本围绕草木题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草木有名、草木有咏、草木有书、草木有绘、草木有用。草木有名主要围绕草木的名称、正名、异名展开。草木有咏则围绕诗词、明清小品文以及近代作家笔下对于草木的描述、研究展开,赋予作者自身的体会。草木有书则对历代本草、草木著述及今人著述等进行研究。草木有绘则对历代的草木插画进行研究、评述,包括敦煌壁画中的植物、花鸟画中的草木、草木画谱以及本草著作插图等。草木有用则作者从药用功效、哲学等角度进行阐述,颇有新意。本书可供广大草木爱好者参考阅读。
宋金元时期是伤寒学发展的*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伤寒著述从多个角度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归纳与解读。本书考察了目前存世的二十四种宋金元伤寒医书的作者生平、成书时间,对比了各个版本间的变化,归纳了每部医书现存版本的刻印特征,梳理出每种医书的版本源流关系,并对其版本优劣做出了判断。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刻动机、地域特征、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揭示出宋金元伤寒医书在不同时期刊刻的不同时代特色,对明代藩府与地方官员的医书刊刻、清代著名藏书家的刊刻理念、《四库全书》不同阁本间的差异等问题也做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悠久文明,认识生命,想象身体,辩证知识的入口。本书呈现中国医学传统极其多元复杂的面貌,不同的课题之间的关联,尤其引人入胜。 本书内容是作者在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程讲座整理、修订而来。所授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录附后。
竭宝峰、江磊主编的《中华偏方大全》是一本囊括了中国民间偏方的大全书。偏方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疗效好的偏方可以 简便快捷地冶好很多疑难杂症。《中华偏方大全》整理古今医书三百余种,收集偏方四千个。
西藏有一部神奇的医书,我们称之为《四部医典》,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中医的《黄帝内经》。这部医典由杰出藏医学家老宇妥·元丹贡布于公元8世纪著成,后来为躲避灭佛运动而被长时间地秘藏起来,直到古格王朝时期才被发现并流传于世。此后历代藏医名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校注,阐释和补充。16世纪该书随喇嘛教传入蒙古,并约在18世纪被全部译成蒙文,此后相当长时间,汉、英、俄、日等各种版本才相继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秘法与实践篇》侧重于介绍藏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法,如放血法、火灸法、穿刺法、滴鼻法、灌肠法等,对于藏医享誉世界的尿诊法及与中医略有差异的脉诊法也有详细的介绍。此外,在这本书中,您还可以看到几百种藏医独特的治疗方剂,包括各种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剂、煅制剂、浸膏剂、
近年来,我们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这门课,学生报名选修十分踊跃,于是这本教材也就应运而生了。荣幸的是,知情同仁也多方求取此书。鉴于读者与学习者的兴趣与爱好,在历年教学与反复编著的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于今年正式出版。 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不多,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尤其对于学中医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的学习,事关《中医基础理论》的接受与理解。从《医古文》教学角度而论,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也难于学习与掌握。 本书旨在把传统
《四部医典》是集古代藏医之大成者,其内容十分丰富,对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诸多内容都有精辟论述。这部藏医巨著描述了人体内存在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乳糜、血、肉、脂、骨、髓、精七种物质和粪便、尿、汗液三种排泄物,把它们作为维持生命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将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解剖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宫各科疾病的征兆、病因、病缘、病症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此书以药王与5个化身相互问答的形式成文,行文为7字句或9字句的诗歌体裁,详尽论述了系统的藏医学知识,成为藏医药学的百科全书,是藏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严格遵循古籍,在此基础上略作取舍,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观点重新阐释、图说这部医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