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人类文化的定型形态。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书以简明、精炼的文字,辅以图片,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官吏管理、行政监察、赋税、军事、教育、婚姻、礼仪等制度规范的历史沿革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内涵,反映中国古代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丧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选择礼仪作为视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以往对中西交往,尤其是对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宗教教义和西方科学,而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礼仪研究却被忽略了。本书的研究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巨大变化。这期间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一种基本是传教学和欧洲中心的立场,转变为一种汉学和中国中心的路数。对礼仪的关注推动以上转变,也使得我们超越了欧洲中心或中国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种关注文化互动的新范式。 本书只关注一种礼仪——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具体来说是丧葬礼,因为它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本书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之后,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本书将研究的时
本书记载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作品语言通俗、史料翔实,是一本记录孔子人生轨迹的的人物传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书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编,自《尚书》至现代,中国历代家训层出不穷,汗牛充栋,许多作品堪称经典,为后人传诵;但也有不少家训故作正经,在高抬儒家经义之时,虚浮不着实际,连篇大话空话,于今人无所裨益。本书所选家训,均为历代传诵的经典之作,而编选角度,特别侧重两点:其一,均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其二,均是对人生的实际感悟,贴切实用。
所谓礼俗,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等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些礼节规范累年经月,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社会风俗,即礼俗。
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介绍,除绪论和结语外,共13章。前四章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和伦理道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介绍,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介绍说明,也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具有总纲性质。随后的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七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色,图文并茂,内容生动。这些不同视角的展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面貌呈现出来。*后两章,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关注服饰、饮食、节庆、婚俗等民俗领域,并简要介绍了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几种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本书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观点正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制度是人类文化的定型形态。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书以简明、精炼的文字,辅以图片,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官吏管理、行政监察、赋税、军事、教育、婚姻、礼仪等制度规范的历史沿革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内涵,反映中国古代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记载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作品语言通俗、史料翔实,是一本记录孔子人生轨迹的的人物传记。
制度是人类文化的定型形态。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书以简明、精炼的文字,辅以图片,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官吏管理、行政监察、赋税、军事、教育、婚姻、礼仪等制度规范的历史沿革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内涵,反映中国古代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自然与通常理解的政制不同,实是一种因“俗”而生,又制约着“俗”,与“俗”始终存在密切关系的“礼”。“礼俗”,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礼俗”,似乎已经退出了社会科学常用语汇。 杨树达先生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