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易经》的古典辩证哲学为底层逻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相关的古代绘画和诗歌作品为素材,串联起一个季节轮回周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复合文化框架。 时以为序,《易》以明理,画以成象,诗以传情,统而合之,以便读者可以既深入又直观地审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生存观和发展观。 为了便于读者比对认知和综合理解,本书采取了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一节气的内容分为 节气简介 应时之征 顺时之人 当时之务 时节风物 这几个模块,并在各个模块中综合配对与当前节气相应的画作、诗歌,进行简练精要的解读,以便读者轻松观览古人笔下当前节气的物候、人为和时务。
射礼为古代五礼六艺之一,是两周时代重要的礼仪制度,它集射艺、音乐、舞蹈、礼仪和仁义、道德为一礼(体),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两周时代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袁俊杰编著的《两周射礼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资料,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征引广博,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是我国本射礼专著,也是礼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两周射礼研究》适合历史、考古、文博、中文、体育、军事、古代文化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文化体育工作者、文物和兵器爱好者阅读。
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它包括一脉相承、绵延至20世纪初叶的古代文学,也包括20世纪以来在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诸方面已经发生多方面转型的现当代文学。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中心,帮助读者朋友去感受中国文学的美,并通过文学的视角,去了解文学所关照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在精神世界。
故宫三书介绍故宫建筑、文物珍品和皇家宫廷生活的经典读本。1980年代首版,由专家撰写,实景拍摄,是解读故宫的权威之作。40年后,经过全新编排设计,“故宫三书”青春再版,以飨新一代读者。中国古代建筑百科
《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中国礼制史)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本书为《中国礼制史》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揭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治先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射礼为古代五礼六艺之一,是两周时代重要的礼仪制度,它集射艺、音乐、舞蹈、礼仪和仁义、道德为一礼(体),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两周时代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袁俊杰编著的《两周射礼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资料,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征引广博,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是我国本射礼专著,也是礼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两周射礼研究》适合历史、考古、文博、中文、体育、军事、古代文化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文化体育工作者、文物和兵器爱好者阅读。
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自然与通常理解的政制不同,实是一种因“俗”而生,又制约着“俗”,与“俗”始终存在密切关系的“礼”。“礼俗”,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礼俗”,似乎已经退出了社会科学常用语汇。杨树达先生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