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
作者韩非。《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多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卉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吕氏春秋》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
《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
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陵选址、帝陵名号、帝陵格局、帝陵形态、帝陵建筑、陪葬制度、帝王入葬、祭奠仪式等方面做生动形象的介绍,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朝封建帝王丧葬制度、规模、形态的变化,并从这个角度反映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古代 事死如事生 社会文化观念。
五典 较为完成地完整呈现道统相传之绪:由尧舜而文王周公,经孔子而曾子、子思,其书可谓圣贤书中之*、*明者者,圣人之道,大体在其中矣。且字数约共四万,篇幅适中,文句平易。汇成一册,时加诵读、体会,或可登圣学之堂欤?今次编辑,用常见版本,注难读之音;标点、分段、分章及作章题,参考各种注疏,而下以己意,或有不同前贤之处,唯以便于诵读、显明圣人之义为宗旨。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 ,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完美。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随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 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为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张佳所著《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当政者试图在“用夏变夷”的旗号下,通过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来建立士大夫对新政权的认同。明初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日本明清史学界自1980年以降在问题意识和治学方法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新一代的学者中,井上?博士专攻宗族研究,此书凝聚了他十余年的心血,正是他1986年以来所发表的13篇系列论文的结集。该书体系完整,贯穿着作者对中国宗族的整体看法,成为一部学术专著,是宗族研究的力作。
本书的宗旨是勾勒中国宋辽金夏时期礼俗礼制的大体轮廓,从礼俗礼制角度透视宋辽金夏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并且解决礼制史、古礼文献与相关学科的某些长期聚讼的疑难问题。 凡四章。章,赵宋礼仪制度。第二章,辽金礼俗与礼制。第三章,西夏礼俗与礼制。第四章,馀论(包括宋辽金夏时期所谓蛮夷之礼与道佛二氏礼)。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修订版)》由郭英德著,本书主要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以生动而丰富的例证、精细而明辨的论析,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基本类型及其构成方式与文化功能,并着重考察了各种类型的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的文人集团包括学术派别、文学侍从、文人朋党、文人社团和文学流派等几种类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文人集团都以文学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文人集团借助集团心理、集团意识的中介,与文学风貌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文人集团所具有的集团心理和集团意识,往往开启或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并造成集团文学的从众现象,对文学的变迁影响甚巨。《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修订版)》适合人文领域研究人员阅读、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内容简介: 《图说夏商》前有导读,后有结语,正文采取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从神话篇、文化篇、考古篇、青铜篇、艺术篇、生活篇等六个方面重点展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神秘的夏、商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导读对夏、商两代的各个方面作了引经据典并辅以数据支持的概述;全书附图150余幅,正文文字部分的表述基本围绕图片展开,针对性、说明性和论述性都很强,很好地达到了向大众普及夏商文化初颜的目的。 丛书简介: 《图说人文中国》丛书以简洁流畅的文笔对每个朝代的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描述,兼顾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以扎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撰述风格,给予读者以知识的教益和智慧的启迪。 丛书在内容上是一个完整、严密、和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在体式上既有统一的撰写
当下,我们对礼乐生活图景的理解虽然可通过流传下来的实物器具去遥想,更重要地可能还得从历史文献中去寻觅领会。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礼记》不仅记载了“礼仪”,还对“礼义”做出自身独到的书写——其不仅有许多具体、细微的礼节仪式描写,还对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事活动所蕴涵地意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为我们理解礼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有见于此,《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以《礼记》为中心)》尝试从文本《礼记》着手去探寻礼乐生存全景,开启礼乐生存样式下所蕴涵的精神旨趣与意义,同时,在礼乐生活视域指引下深化对文本《礼记》的理解与领会。 文本《礼记》之成书情况较为复杂,《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以《礼记》为中心)》编者更多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前人论述做出一定的甄别,从而
图解生命起源、诞生礼仪的书。有伏羲、妇娲、观音、张仙等生育神,麒麟送子、架桥求子等传说故事,从婚礼中的压轿、拜天地、吃红蛋、撒帐等求子习俗,到婴儿出生后的洗三、抓周、满月、百日等繁复礼节,展示了一幅人生初始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从古老蛮荒走过后而 形成的《周易》,源源不断、薪火相传到今天,几千年来,人们不断解析、理解、演绎,不同时代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能量。中华民族*主要的思想洪流,儒、道两家,其精神内核处处都有《周易》的基因。 本书序论部分从理论上辨析了《周易》的成书主旨,作者认为:《周易》是周文王对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以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体验为核心,在羑里的七年中,将其分门别类撰著而成,留诸后世子孙,期冀开盛世于千秋万代,立社稷于保合太和。 本书以 《周易》义理说 为立足点,有所创新地提出了《周易》 三象 演绎说,即《周易》是遵从 悟象 抽象 具象 演绎过程而*后成书。本书作者循 三象演绎 的脉络,逐卦释解其卦理,以引导读者参悟 三知 :一是知象,就是体会到该卦所指的原始悟象,
本书是由张石山和鲁顺民结成对话两方,围绕乡野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依然活体传承的广义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娶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起居,操作出的一套对话体的长篇文字。这部著作,不惟对当代读者有所提醒、启示、确认的意义,它还应该具备晓谕后人的民俗文化史料性的价值。
《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 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提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究称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国学十六讲》是辛意云在 “建国中学”国学社的授课之稿,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孔子与弟子聊天的方式传授心法,从青年的问题与烦恼入手,提出读书是解决烦恼的途径。辛意云通过传统经典,教青年认识中国文化之精神,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获得生命喜悦之道的途径。书中通过《论语》,教人学做人、知爱人,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大学》教人懂修身;通过《中庸》教人学用情,通过《庄子》教人学修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