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总结中华文化如何提升人的修为的论述和启示,希望其成为中国人自身的成才之道。
作者韩非。《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多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卉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吕氏春秋》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
《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
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陵选址、帝陵名号、帝陵格局、帝陵形态、帝陵建筑、陪葬制度、帝王入葬、祭奠仪式等方面做生动形象的介绍,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朝封建帝王丧葬制度、规模、形态的变化,并从这个角度反映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古代 事死如事生 社会文化观念。
五典 较为完成地完整呈现道统相传之绪:由尧舜而文王周公,经孔子而曾子、子思,其书可谓圣贤书中之*、*明者者,圣人之道,大体在其中矣。且字数约共四万,篇幅适中,文句平易。汇成一册,时加诵读、体会,或可登圣学之堂欤?今次编辑,用常见版本,注难读之音;标点、分段、分章及作章题,参考各种注疏,而下以己意,或有不同前贤之处,唯以便于诵读、显明圣人之义为宗旨。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 ,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完美。
《国学十六讲》是辛意云在 “建国中学”国学社的授课之稿,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孔子与弟子聊天的方式传授心法,从青年的问题与烦恼入手,提出读书是解决烦恼的途径。辛意云通过传统经典,教青年认识中国文化之精神,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获得生命喜悦之道的途径。书中通过《论语》,教人学做人、知爱人,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大学》教人懂修身;通过《中庸》教人学用情,通过《庄子》教人学修养等。
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写作体式上看,该书的研究对象不是《仪礼》原文,而是有清一代以《仪礼》原文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一切论著,亦即其《绪言》中所说二次以上的《仪礼》文献。换句话说,该书是从文献学的方方面面人手,观察、研究、论述清代所出现的《仪礼》文献的一部专著。这种学术角度和结构模式,在《仪礼》研究方面前人很少采用,因此具有原创性,意义不小。倘推广开去,它可以运用于各种典籍文献的研究中,将会引导出无数同类而有意义的著作。 其次,从内容上看,该书对清代《仪礼》文献既有全面关照,又有重点剖析。前者如对清代《仪礼》研究藉以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介绍、对清代《仪礼》研究三个阶段的划分和论述、对清代《仪礼》研究七大流派的区分论证、对清代《仪礼》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归纳讨
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一种是面上的铺叙,一种是专题的挖掘,一种是焦点的透视,各有所长。相比较而言,作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研究,第三种方式是相对合理的研究方式,在有代表性的专题中凸显整体文化的信息,以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整体的一种把握。何平立教授的《天命、仪礼与秩序演绎——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整体上是属于第三种类型的中国文化研究著作。 该书虽然也是抓住重点的有代表性文化要素进行分析,但其历时性的发散性地阐述和分析是显著特点,重视起源性,辩证的合逻辑的展开更是该书出彩的地方。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随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 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为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日本明清史学界自1980年以降在问题意识和治学方法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新一代的学者中,井上?博士专攻宗族研究,此书凝聚了他十余年的心血,正是他1986年以来所发表的13篇系列论文的结集。该书体系完整,贯穿着作者对中国宗族的整体看法,成为一部学术专著,是宗族研究的力作。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我国的礼乐文化在经过夏商时代的充分发展后, 在两周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礼乐文化渗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制度和礼乐 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宰。两周礼乐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象征文化,受此影响,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艺术 也体现出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研究其时艺术上的象 征性艺术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上古艺术的实质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全书包括 先秦礼乐文化概 说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之形成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之表现 、 先秦 儒家对象征性艺术精神的承传 、 两周礼乐文化中 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等内容。褚春元* 的《礼乐文化与象征--对两周礼乐文化的象征性艺术 精神之考察》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俗的语言论述了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及其对后世的
《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 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提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究称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政论家论述政治文化的文章选编,选文侧重有关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策略方针等,涉及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一些重要政治概念,如帝道与王道、宰执与有司、封建与郡县、治世与盛世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根据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基本特征,分为君道与政体、国策与方略、选官与用人、政论与史鉴、士风与世风等五个方面。选文注重在治国实践中产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现实的奏议、政论和史论,侧重的是实践中的政治文化。
张佳所著《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当政者试图在“用夏变夷”的旗号下,通过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来建立士大夫对新政权的认同。明初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
本书是由张石山和鲁顺民结成对话两方,围绕乡野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依然活体传承的广义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娶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起居,操作出的一套对话体的长篇文字。这部著作,不惟对当代读者有所提醒、启示、确认的意义,它还应该具备晓谕后人的民俗文化史料性的价值。
1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重。中国古人历来重视教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流变,并对一些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历代的教育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