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故宫三书 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组成。这套书全面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精心遴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全景披露三百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是一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精深之作。 《紫禁城宫殿》 分四大部分将紫禁城内所有形式的建筑一一解剖,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等),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古建筑百科全书。 《故宫国宝100件》 从故宫博物院馆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挑选出100件,所涉年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青灯》 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被称作 礼仪之邦 。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形之于外。礼仪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名片。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 本书作者海英长期从事礼仪教育及培训工作,对中华传统礼仪潜心研究二十余年。本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迎来送往等几个部分,全面讲述中华传统礼仪的内容及其文化背景,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礼仪的价值精髓。此外,作者还特别专注礼仪的古为今用,从众多的环节中选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帮助人们学以致用。
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本书将此中国古代建筑的zui高成就一一剖析,并分类详解,涉及样式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宫殿、坛庙、园林、住宅),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经典的建筑百科全书。
《故宫国宝100件》从故宫博物院馆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挑选出100件,所涉年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织绣五大类,每类每件都有精彩的解说,内容涉及文物的前世今生、发掘故事、制作流程等,图片细节丰富,角度独特,全面展示璀璨的中华文明。
韦力传统文化寻踪系列,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传播中华文明,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觅文记》是系列中第五部,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提炼四十六位文章大家为纲目,考据与引证并举,梳理其生平以展现历史语境,注解诗文原作以剖析思想主张。作者历时数年,实地寻访他们的每一处遗迹,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简介:元代江南士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在蒙古统治的社会环境下,江南士人政治上边缘化,生存环境恶劣,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过,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元代江南士人仍然是一个积极的、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怀念南宋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他们更加有勇气争取生存条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施加对元朝政权的影响。在蒙古统治中心的元大都、元上都遍布江南士人的足迹,在江南地方社会,江南士人则进行了社会网络的构建和权威重塑的努力,在地方士人向地方乡绅转化的过程中,迈过重要的一步。申万里所著的《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从十个角度对元代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学术对话。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库:两周射礼研究》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民族志中有关商周射礼的资料作了全面的搜集、甄别与梳理;对两周之前的射礼作了延伸性探索,;对两周射礼作了断代研究,基本究明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的种类、举行地点与场所、性质特点与异同、发展演变过程和各种射礼的流变;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过去研究较薄弱的方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长期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这是一部 *全面 的孔子语录,选材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文献,涵盖编者目前所接触到的所有涉及孔子语录的文本;这是一部 *客观 的孔子语录,无意对所选孔子语录之真伪、美丑、善恶做任何价值判断,让读者在思想的天空自由飞翔,将指点江山的权力彻底让渡;这是一部 *营养 的孔子语录,所选孔子语录内容繁富、语气跌宕、智慧闪烁、意境深幽,可使瘦削者转丰腴,可让贫瘠者变强壮;这是一部 *实用 的孔子语录,编排简约、引用信手、研习方便,可省去穿梭经丛的苦旅,可提升悟道的效率,可指引成人的路径,可缩短近圣的距离。
中国文化常识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是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中国历史常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 中国近代史常识 《中国近代史常识》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前的,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作者
《符号中国》这套书中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绵延不绝的永恒价值和魅力。本套丛书共12卷本,包括中国旗袍、印、茶、瓷器、中医、玉、京剧、太极、胡同、园林、书法、笔墨纸砚,1000多种中国元素的解读,全面展示中国文化风俗,5000余幅细腻反映中国人喜爱的印章、旗袍等物品带给我们生活改变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是有品位家庭必须珍藏的“中国词典”、馈赠亲朋好友和外国友人的*礼物。 本套丛书还包括:《中国印》、《太极》、《中医》、《中国园林》、《中国玉》、《中国书法》、《笔墨纸砚》、《中国茶》、《中国京剧》、《中国瓷》、《北京胡同》。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书从大事记和论著两个方面,对 20 世纪百年间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状况依据年份进行了梳理,这些国家包括海岛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半岛地区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并对所涉及的重要的人、事、物进行备注说明。而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文化在各个国家的传播进程、传播方式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本套书包括:《北京胡同》、《笔墨纸砚》、《旗袍》、《太极》、《中国茶》、《中国瓷》、《中国京剧》、《中国书法》、《中国印》、《中国玉》、《中国园林》、《中医》这12本书。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完备,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既遵循汉儒文字训诂、文献考证之法,同时采纳朱熹、杨复、敖继公、郝敬、张尔岐等后儒分章、绘图、明晰句读等治礼方法。在礼学观点上博采众说,既不墨守郑学,也能驳正后儒之误。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本书稿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本书综合利用出土与传世文献等资料,对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以及礼学观念作了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内容比较新颖。主要内容包括:一,利用古文字材料对先秦礼制,如祼礼、祭祀、宾客礼、曲礼、牲体等礼仪制度作了深入考察;二,对于祭祀观念的研究,突破以往学者的泛泛而论,对先秦祭祀观念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三,对于先秦的礼学观念作了考察,尤其是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孟与荀子两家的礼学思想作了系统考察。四,对于西方汉学界的古礼研究作了考察。
文化中国丛书(探讨了包括中国文明的根源、思想、文学、科技、制度、经济、学术、社会、艺术、宗教礼俗10个主题,共12本书。) “文化中国”丛书是一套优秀的中国文化通识读物。三十年前在台湾,九十六位充满干劲的年轻学者聚在一起,探讨如何将中国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做一个有新意的总体呈现,为大众提供一部丰富新颖、流畅可读的中国文化史丛书,这就是后来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化新论」丛书。丛书共十二册,约四百万字,讨论了文明的根源、思想、文学、科技、制度、经济、学术、社会、艺术、宗教礼俗共十个主?题。这些作者大多有国外留学经历,这样一批受到西方式现代教育熏陶、对传统中国文化又有新见解的学者,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自然有着不同的视野与不同的解释。能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点出中国文化的特
为创设一种“精英政治”的考选方法,宋代初期改革了科举制度,发展了政府学校。其结果是考生数目急剧增加,考试竞争随之益趋激烈。为通过“棘闱”,作弊和行贿流行,同时专门为 官员的亲戚所设的简易考试(别试和牒试)也应运而生。然而,科举性质的不公并未阻碍一些因考试而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有鉴于此,本书着重论述了作为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士人阶层的出现,以及有其独特的规范、象征和经验的考试文化。宋代考试和学校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明清科举文化与学校、书院的基础,而且传入西方后,为启蒙哲学家们重塑西方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与借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