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何为卑贱?它存于主体还是客体?人的卑同感从何而来?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社会,或是来自历史?它为何像幽灵一样纠缠不休?对诸如此类问题,作者朱莉娅 克里斯蒂瓦试图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其奥秘。她的方法令人想到拉康,当然又有别于拉康。 全书分十一章介绍了卑贱的来源、人类心理上害怕什么、从精神的角度肮脏和污秽的含义、*经憎恶的符号学、除去世界的原罪、塞利纳:既非喜剧家也非殉道者、痛苦与□□、糟蹋我们无限境界的女人、非犹太毋宁死、在开始和无限之处、□□的权力。本书从卑贱的原分析人类对于肮脏、污秽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再来分析一些现实中人名认为□□、卑贱的东西的根源,□后归结于□□的权力的精神世界。
本书以北美铁锈地带的废墟为切入点,描写了作者三年多来为了拍摄废弃建筑物,深入北美铁锈地带的各大城市时发生的有趣的探险故事,还发掘了一些隐藏在建筑物背后的故事,并讲述了她观察到的美国一些城市的居民生活见闻,以及由废弃建筑物的成因和发展而引起的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北美各国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Array
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 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 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西 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讨论的主题。 在轰轰烈烈地讨论“洋为中用”之前,我们首先 要知道:“洋”究竟是什么?西方的“自由”、“民 主”、“资本”、“法治”,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基 因?诞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会把西方文明带到哪里 ? 可以想象一幅今天的地图,西端是美国,东端是 俄罗斯。追求个人自由的强度西高东低的倾斜;追求 人人平等的强度东高西低的倾斜;交叉点在英、法之 间。过去百年来,西风逐渐压倒东风,自由压倒平等 。东西之别可以通过追溯文化基因如何结合了时代心 态、民族性格和历史背景与契机去解释。 从西班牙到法国、到英国,再到美国的霸权交替 ,都是约130年
什么是德国? 是啤酒、足球、制造业,还是严谨、哲思、守约定? 是康德、歌德、贝多芬,还是格林童话、世界大战、欧洲一体化? 这些标签里有事实,也有刻板印象。 本书精选了与德国相关的88个小问题,涉及德国的经济特点、政治现状、社会风俗、历史传统、文化典故等方面,从一些漫不经心却又日常可见的小问题入手,为读者呈现一个不一定与传统印象相符却真实的德国,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本书为《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的姊妹篇,适合德语学习者、德国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书突出法语及英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内容,结合词汇讲解,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化了解法语及英语词汇构成及词义演变与希腊文化、罗马文明及英语史、法语史及英法文化交融史之间的关系,以基本的词汇构造法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记忆法语及英语词汇的科学方法,明确法语及英语词汇在现实中的运用。同时帮助读者增强对法语及英语词汇中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在适当引入中国相关元素的基础上培养读者跨文化比较意识和文化综合能力。本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法语初学者与法语语言爱好者,通过对比法语及英语词汇中重要的词根来源及文化内涵,更深入地了解法语及英语词汇之间的关联,有效加强读者对词汇的跨语言记忆,形成对英语与法语词汇的融合型语言文化意识。
《犹太文化史(第二版)》以历史为线索,系统描述犹太文化形成的过程,其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具体影响。《犹太文化史(第二版)》从犹太文化的形成直至20世纪犹太文化逐渐发展光大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并以一位中国学者的思想视野对犹太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做出了带有理论性的理论界说。
本书集中研习和讨论的问题是,在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和批准讨论过程中,作为美国宪法的创制者们是如何理解公民身份的,即他们理想中的公民对于国家应该有怎样的期待,应该如何行动。本书同时关注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建国思想史研究中对于反联邦党人的忽视。本书有关 公民美德 讨论的爬梳,在进一步澄清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分歧的基础上矫正了一贯认为 自由主义与美德不相兼容 的偏见,同时还极为敏锐地触及了宪法创制者的公民美德认知背后的思想渊源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启发和点亮了美国建国思想中看待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方式。这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式的唯理主义的讨论,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践思考,借助于宪法解释的原旨主义等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美国建国时期乃至其今天的政治和法治
本书作者多年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当有机会到苏格兰旅行参观时,作者由旅行中所见所闻生发出本书。他将沿途中收集到的关于苏格兰的有趣有益的知识分类写下来,并配以图片,使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全书力图体现两个特点:一是介绍一些读者感兴趣的知识,如有关欧洲大学的知识、欧式建筑的知识、博物馆知识,以及四位人物的生平。二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话题,如大学的出现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的关系,怀旧、雅致生活与现代化的关系,瓦特的意义(技术与科学、与企业的关系),彭斯诗歌的生命力是什么,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普遍意义等。知识与观念相结合,有所知,也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