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of Tea,1906),并称为冈仓天心的 英文三部曲 ,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晟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 茶道 为主题的 高山流水 。 茶道 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京都居,乐无穷。一年一度欢欢壮丽、底蕴浓厚的祗吲祭,光凭声音就能听出制作是否有差错的扇骨师,不计其数的酱菜老店与传统茶馆。漫步京都,街巷中的人攀风景,都随时移事往而愈加深浓。古都依旧恬静深沉,吉都人的生活却在与现代城市的交锋中错落出不同的滋味。生于斯,长于斯,作者年逾古稀之时依旧对光一暗交错中的京都满怀期望。与京都相连的不仅过去和现在,还有未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长期绵延不绝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奉献了无数璀璨的瑰宝。中华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与挫折。这一切,不仅维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感情,而且影响着众多异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既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 《中华文化学院教材:中华文化概要》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特点等介绍了中华文化,并以中华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入手,结出中国文化丰硕的成果。《中华文化学院教材:中华文化概要》引人遐思,特别注意把中华文化放到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了解生动的中华文化、培养人文素质的理想读物。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
这里没有一个故事是笔者杜撰的,这些故事曾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的主人公都还示成年人。他们有的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除境,有的遇是身不由己地走向歧途。这里,我们隐去他们的真实让你警醒。要知道:危险有时来自外界,有时候也会来自于你自己。但,你必须记住,当做出险来临的时候,在勇敢地面对!
这是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有关英国文化的散文和摄影集。它汇集了作者的14篇散文和在实地拍摄的159幅彩色图片,从文化视角介绍了英国的艺术文化,涵盖建筑艺术、文学、绘画、雕塑和蜡像,有选择地记述了艺术之都伦敦、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德、学府和古城约克的文化见闻。如果说书中的散文是以文学随笔记述英国艺术文化,那么书中的摄影图片则是以视觉印象展现英国艺术文化。
在碧波万顷的爱琴海域,曾经诞生过流芳百世的古希腊文明。从那一段段美丽动听的神话,从那一尊尊美轮美奂的雕塑、神殿,还有那幕幕撼人肺腑的悲喜剧中,我们汲取着古典文明的源泉。古代希腊人涌动不息的创造力、激越高昂的爱国情、自由开放的民主精神,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典范。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国人丛书》,是一套介绍世界—些国家人文社会状况,进而探讨其民族性、国民性特征的书籍。 《外国人丛书》为实现上述宗旨,主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技文教、语言文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诸多层面,展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和审美意识。它特别注重探求不同文明的人文精神境界。 这套丛书是三秦出版社在出版《世界十大系列》丛书和《世界帝国兴衰丛书》之后,第三次为国人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而提供的系列性读物。它继续以言之有据的历史和现实资料、通畅的叙事散文风格和图文并茂的模式,全方位地论说各国人的多彩风姿。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写英国人的历史和政治;第二部分写英国的社会和文化习俗。前者是
提到法老,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埃及、金字塔、神秘、王权、木乃伊等字眼。那么,埃及法老到底有何真面目,有何真相?他们真的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神秘莫测吗?就让我们跟随这本通俗读本,来揭开埃及法老的神秘面纱吧!
本书所集的四篇文字,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都是论英国人的。前的一篇和后面的三篇在体裁上很不调和,但本书既是论英国人的,《英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一文的目的在叙述英国人的来历,所以编入本书,并放在篇地位。第二篇《英人·法人·西班牙人》并不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它是根据著者读Salvador De Madariaga所著Englishmen,Frenchmen,Spaniards一书所作的笔记写成的;笔记还是在伦敦时候记的。第四篇《中国人与英国人》是著者写完《英国采风录》一书以后写成的,这篇文字叙述著者多年以来关于中国社会的种种感想;这篇文字所涉及的许多问题,至少在著者看来,就是今日我们需要努力的许多工作之中基本的部分。 本书虽然写作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对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纵观四篇文字,分析鞭辟入里,文风清新明快,是不可多得之佳作。书中对英人
《史表》一书鲜明地的映了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在书中他努力想阐明历史发展规律、阶段和动力都是什么。《史表》一书的主旨就在于表明,历史乃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步是从自在环境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第二步是从历史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进步的要义就在于扫除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来自两个方面:既来自在上者的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也来自在下者的愚昧和偏见;但是这两者都可以、并且应该由政治的和知识的革命而被扫除。历史也就是一幕理性力量的自我发展的表现。人类必须服从自然律;但人类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也反过来可以约束和利用自然力,而这仍然可以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之解放于自然界的束缚,这本身也是自然的。同样,人类自由的增长,其本身也是自然律的一部分。这样,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
新的世纪呼唤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新的人才需要阅读与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才学世界》系列丛书打破了老版书籍知识冗旧,体例繁杂,深奥难解的弊端;所选资料翔实准确,文字简洁生动。体例分类细致入微,通过具体的数据、简明的版式来具体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读者能够快乐阅读、轻松学习。 本书为该系列之《地球文明壮观》分册,书中精选了多处世界文明奇观,并予以详细介绍,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探究过去、缅怀先人。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
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已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作者都是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故每本书都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这套丛书已印行3000余种,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我知道什么?”原是16世纪法国哲人蒙田的一句话,它既说明了知识的永无止境,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一代人渴求知识的愿望。1941年,法兰西民族正处于危急时期。法国大学出版社以蒙田这句话为丛书名称出版这套书,除了满足当时在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下大学教学与学生读书的需要外,无疑具有普及知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
“我知道什么?”原是16世纪法国哲人蒙田的一句话,它既说明了知识的永无止境,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一代人渴求知识的愿望。1941年,法兰西民族正处于危急时期。法国大学出版社以蒙田这句话为丛书名称出版这套书,除了满足当时在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下大学教学与学生读书的需要外,无疑具有普及知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振兴法兰西民族的意义。今天,我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有选择地陆续翻译出版这套丛书,对于我们来说也会起它应有的作用。 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得到法国大学出版社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帮助,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原作为数众多,且时间仓促,所选所译均难免不妥之处,个别著作持论偏颇,尚希读者亮察。
面对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矢志于祖国四化伟业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了解自己,而要开阔视野,面向世界,异国风俗,是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礼仪等的窗口;是您进行对外贸易、科技协作、文化交流等的知识;是您从事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有益资料。为此,我们编了这本《异国风俗》。 本书分四部分,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录下了作者在异国的所闻所见,包括衣食住行、宗教礼仪、婚丧、节日、娱乐等风俗习惯,内容丰富翔实,异国情调浓郁,即可作为从事对外工作及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可读资料,又可作一般读者的知识性读物。
3000多年前,依靠星星的指引,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就已经驾驶独木船横跨太平洋;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藉着传教士和探险家们的努力,欧洲殖民大举扩张;时至今日,利用成熟的导航和观察技术,人类探索的视野已经转向了深邃的海洋和广袤的宇宙空间。 《探寻新世界》正是人类探险史的全面回顾,将人们自发现新世界开始至今的整个探险历程尽收其中。全书首先概述了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492年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探险旅程,随后以地域为单元,逐一描绘了探险家们的活动。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附有探险路线图,大量的照片、绘画、雕刻作品和探险年代的地图生动地再现了探险者所挑战过的高山峡谷、荒漠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