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本书是一本研究介绍出土文献中所蕴含术数文化的通俗性读物。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数术文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人不断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全书分为 钻龟焚骨,占卜求吉 奇偶阴阳,变幻莫测 奇幻梦境,卜以问之 阴阳五行 杂以八方:秦汉时期的《日书》 日月星辰 风雨雾电:简帛中的星占学 五个部分,先后讲述了龟卜的形式和方法,筮占方法和理念,梦占的渊源和历代文献,择日的理念和代表性著作《日书》,简帛文献所见星占资料和形式、方法。
《品读石家庄》是一本读解城市文化的书,全书以读城、品人、说事为叙事主线,讲述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城市的由来及治所的演变,城市发展脉络、代表符号及其经济血脉,介绍了石家庄居民的构成,剖析了原住民及移民融合形成的文化个性与气质特点,讲述了慷慨悲歌的古中山国、千古之美的正定古城、闻名中外的赵州桥和柏林寺、革命圣地西柏坡等承载着石家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的故事,并总结反思城市人文精神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完善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的路径和方法。作者以细读慢品的笔法,透过绵绵不断的历史、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全视角地讲述石家庄的前世今生,剥丝抽茧地析解她的文化锻造历程和渊源,探索性地为她的文化特质定位。
本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古代四川地区zhu名文人墨客的活动和遗迹,描述古代川籍和客寓四川省的zhu名文学家、艺术家,如 文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扬雄、谯周、李密、陈子昂、李白、岑参、杜甫、薛涛、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商隐 等历史上在天府之国游学、作官的名人。蜀山蜀水,人杰地灵,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我们传承和学习优秀中华古蜀文明。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夕照中的飞檐》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晋祠、佛光寺、悬空寺、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永乐宫、太原双塔 永祚寺、皇城相府等几项山西较为典型的古建,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山西地上文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了解和感知山西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山西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大地上的遗珍》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丁村遗址、河东盐池、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晋商票号、天龙山石窟等几个项目,通过展示、追寻各个项目中的文明碎片,探寻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激发读者对山西的热爱之情。
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中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虽已具备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甲骨文的通俗读物,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与出土、甲骨的整治与贞问、甲骨的分期与分类、甲骨文的研究历史、甲骨文占卜的内容等;下编为代表文字介绍,呈现了代表性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作对照,并向读者简要分析该甲骨文字的造字逻辑。
本书以湖湘文化为视角,从中国传统文化治学考据的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照现实的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湖湘实事求是传统的思想升华、湖湘实事求是传统深刻影响实事求是思想的五重维度和湖湘文化涵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意蕴等方面,梳理了中国传统实事求是精神在中国的传承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改造,揭示了湖湘文化涵育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整体逻辑、内在机理与重要贡献,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华文化根脉渊源。
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
《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这里有十万海外客商云集,这里是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这里是流金淌银的 天子南库 。这里,是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 ,让广州十三行瞬间崛起。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开创了一个伟大的贸易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尘烟里的故园》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 绵山、赵氏孤儿 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 兴隆场(1940 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本书是关于桐城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的洞察,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 文都 桐城的地理、历史、社会发展等。 本书分六部分: 揽山川形胜 ,展现桐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听历史足音 ,体现桐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赏杏坛弦歌 ,书写桐城教育的源远流长与深厚底蕴; 观文艺画廊 ,呈现桐城丰富多彩的文艺世界; 寻先贤往迹 ,讲述桐城历代先贤的光辉足迹; 看社会荣景 ,展示桐城古今社会的繁荣景象。 本书可使人们了解桐城的古今社会发展,感受桐城人民的奋斗历程;了解桐城重要人物的事迹,汲取智慧和力量。它是对桐城文化的展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桐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书稿共分十章,介绍了淮河流域十家著名的名家大族,包括 曲阜孔氏家族、龙亢桓氏家族、颍川钟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淮南廖氏家族、寿县孙氏家族、太邱刘氏家族、蚌埠汤氏家族、淮安丁氏家族、阜阳程氏家族。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淮河流域名门望族的家族史,从侧面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对非遗与旅游从简单的组合、联系向高质量、有深度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就如何挖掘不同门类非遗蕴藏的价值与内涵,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 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苏省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此,本书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思考出发,以江苏省为例,找出两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和理念,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