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2002;上海文化漫步》是一本反映2002年上海文化现状与发展的评论集,在编辑思路上,力求做到客观性,文章中汇集的事实和观点都是经过一年的认真收集后整理出来的,所有引证的材料和评论,也力求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这次邀请的十位撰稿人都是文化研究者,他们长期关注着文化事业,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他们的文章以一种可亲可近的文风,伴随着读者朋友作一次心灵的漫步,对2002年上海的文化现状与发展有一个了解与认识。 《2002;上海文化漫步》是一本立足城市大文化背景下的评论集。在编辑方法上,我们试图通过概述、评述和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对2001年11月1日至2002年10月30日,发生在上海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作品,特别是其中涌现出来的有一定成就的文化新人新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认识新人新
近年来,在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上海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简称三民文化)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作为汇聚全国及港澳地区三民文化艺术精品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多届由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参加的“上海文化论坛”。本书就是历届上海文化论坛的结晶,它凝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的智慧与见解,很有价值,可供文化事业工作者、决策者参考。
这本《上海文博论丛(2011.3总第37期)》由陈燮君主编,书中设置了:特别报道、文物新视野、精品鉴赏、文博论坛、书籍评论、域外萍踪、资讯链接等栏目,收入了《多种艺术视角中的王时敏与王原祁》、《发掘孔庙资源完善社教功能——以嘉定博物馆为例谈孔庙资源的利用》等文章。
《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动,往往孕育着重大的文化演变;重大的文化演变,也往往预示着人类社会的重要变化。 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所未有之巨变。巨变带来了苦难甚至屈辱,但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振兴的契机。尤其改革开放这30年来的变化,仿佛是破云而出的霞光。巨变的时代,造就巨变的文化;伟大的时代,必将孕育伟大的文化。 每一个具有文化敏感的人,都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我们亲身经历,我们亲眼目睹。我们有必要及时观察和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化足迹。 今天一个个看上去平常的文化事件,或许正成为缔造历史的合力。见微知著,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看到。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俗上海系列”以其生动入微的笔触形象记录上海这座新旧交融城市的成长别史、文化风情而著称,继《上海老味道》、《上海市井》等畅销后,又推出了《上海生意经》、《上海门槛》、《上海品牌生活》、《上海本色》一辑四本,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大上海的各种风情。本书为《上海门槛》。 从公用厨房里的电灯泡、半两粮票到婚礼地毯上的经济账,从菜场买排骨到“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人的门槛,体现出上海人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也影响和折射着上海人的性格。 一说起上海人的“门槛”,*是乓乓响的;而且这名气早已是走出了上海,并且成为上海人的一个符号。 “经济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上海人的门槛,就是上海人对这门人生艺术较为充分的利用。从公用厨房里的电灯泡、半两粮票到婚礼地毯上的经济账,从
具有独特活韵味的上海马街头弄口,充满着旖旎万分的海派风情,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段难忘时光,演绎着一个个悲喜股市。 街头弄口折射出的五光十色,培育着上海人的视觉和感觉,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街头弄口承载着上海人的怀旧情感,那些已经消逝了的景象依然鲜明,时常地闪烁在他们深深的记忆里。 《上海街头弄口》由二十四篇文章组成,分为“衣食风尚”,“弄堂风景”,“马路风气”,“都市风尘”四辑。作者从那些烙下岁月印痕的马路上,弄堂里,寻找出不少令人回味的话题:《老上海裁缝手艺和绒线生活》,《忧忆孩提食粥时》,《弄唐游戏杂忆》,《捉蟋蟀 买蟋蟀 斗蟋蟀》,《“小热昏”卖梨膏糖》,《荐头店的前世今生》,《都市消暑方式种种》,《上海滩赌博风气谈往》……一
走在潮流前端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在海派时尚里的人是幸运的。本书引领你走向上海人的生活,让你随时准备与时尚牵手。海派时尚展示了海派文化包装的精致生活。本书尽可能将这独特的时尚元素奉献给你。令你在享受时尚的同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流风余韵。 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知道该怎样去珍惜年华,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限度地去享受生活,去制造浪漫。只要心理年龄不老,任何人都可以与时尚有约,任何人都会在追求时尚中活得潇潇洒洒。对于时尚的追求,没有年龄区分,更没有性别之差。愿所有的人都能在对时尚的追求中获得一份属于自已的愉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本书只是在万花筒般的上海时尚生活里撷取了几朵花蕾,愿与时尚的人们共赏!
上海是一个公认的移民城市。上海自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地区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乃至远东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政治格局和多功能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固然是主要原因,但移民“一直是上海*的资源之一”。在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宁波移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群体集团,他们对于近代上海的繁荣与辉煌作出过重要贡献。本书从分析宁波移民集团的人口构成人手,在解剖旅沪宁波人心态结构,透视其贡献卓异,雄视海内外之缘由的基础上,以旅沪宁波移民在上海社会的发展历程为经,以其在金融、商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同乡组织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为纬,建瓴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及现代化等多重视角,考察宁波人在近代上海活动踪迹和发展历程,以期有助于我们从“移民与社会”
所谓“艺术上海”所指称的当然不仅仅是“艺术的上海”或者“上海的艺术”,但是上海肯定是其为关注的核心话题。有人曾说:“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句话至少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人塑造着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也在塑造着人。上海,这座为世人瞩目的大都市,是否已达到与精神和自然和谐的文化高度,就看是否已经真正具有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和关注生命的人文理想。而艺术,恰恰是造就这种开放心态和人文理想的重要途径。说是“艺术”,其是还是“文化”。艺术本质的任何方面都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明乎此,我们这本杂志或许就能在举步前行时始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有力支撑。 本书以图文形式,记录上海的文化、艺术及多元化领域,反映在读图时代的到来之时,图象将对艺术产生的影响现在尚无
这本《上海LADY》可说是程乃珊上一本畅销书《上海探戈》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如果说写《上海探戈》时,程乃珊是力图以一个上海人的立场,来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语言,以及光怪陆离的都市风景背后那种坚实不变的生活态度的话,那么这本《上海LADY》中,她纯粹地以女性的立场去描画上海这座城市与它的女人,不同的职业、地位、形形色色的女人相,构成了一道如此绚烂的风景线。
上海人喜欢吃,不一定天天泡在餐厅里,但要好吃的,即使普通人家的青菜萝卜、小鱼小肉也色香 味俱全。 正宗大菜都叫小吃吃,而有时候“吃点小吃”,却算得上一顿正餐,小吃其实也是大吃。 上海的小吃从阳春面到生煎馒头,虾肉烧卖、出名的店做工精细,一点不比做大餐省工夫。 上海人爱吃,小户人家有精打细算的享乐、花小钱吃大菜;富裕而有口味的人则倾向时髦,吃的品质要好,坐的地方好是当年白崇禧在汾阳路的花园洋房,或者宋子文在衡山路上的别墅房子。 但不管吃什么,怎么吃,真正的老吃客都不会给自己的口味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