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文化传承需要文字规范化,尤其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彰显重要。本书兼顾难字的不同难度和不同读者掌握上海话的程度差异,分类排列难词难字,以利适应不同读者的检索要求。书中的词条编排原则按照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另有按义类编排词语,便于读者正确查找。对上海话常见难词难字,进行追根溯源考证 本字 ;并尽可能列全上海方言中外来词即音译词,让音译词文字写法也标准化;另列 近年来常见错字订正表 ,并说明改正理由。以进一步规范文字用法,营造良好的文字文明使用氛围,从而让海派文化传承有序。
本书不仅介绍了人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罗素等来访经历,也介绍了一般人不太熟悉的桑格夫人、朗之万等来访情况。
上海人喜欢吃,不一定天天泡在餐厅里,但要好吃的,即使普通人家的青菜萝卜、小鱼小肉也色香 味俱全。 正宗大菜都叫小吃吃,而有时候“吃点小吃”,却算得上一顿正餐,小吃其实也是大吃。 上海的小吃从阳春面到生煎馒头,虾肉烧卖、出名的店做工精细,一点不比做大餐省工夫。 上海人爱吃,小户人家有精打细算的享乐、花小钱吃大菜;富裕而有口味的人则倾向时髦,吃的品质要好,坐的地方好是当年白崇禧在汾阳路的花园洋房,或者宋子文在衡山路上的别墅房子。 但不管吃什么,怎么吃,真正的老吃客都不会给自己的口味打折扣。
上海是走进中国的钥匙;金融是走进上海的钥匙。 没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钥匙就不成其为钥匙。“海派金融”就是上海个性化的金融。上海是中国早向西方开放金融业的口岸之一,也是早按西方银行模式克隆现代银行的都市,但是当袁世凯为了称帝筹款,勒令京沪银行停兑的时候,为什么唯有上海银行家们公然予以抵制,并大获全胜?蒋介石为了篡夺革命成果,为什么必须软硬兼施地制伏上海银行家?改革开放中,为彻底打破大一统的经济体制,中央何以选择上海的金融作为突破口?当全国都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时尚的时候,独独对上海下达了一个硬指标: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领导班子中,必须配备一名具有相当金融理论素养的副行长?还有…… 驾驭,必先理解。
一切充满悬念,一切令人期待——世博会之后,“十二五”之内,上海的文化又将会出现什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风景? 《2010上海文化漫步》包涵了世博、上海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电视、美术、书法、舞蹈、摄影、民间文艺、创意、出版等内容,供读者阅读学习。
那时节,几乎每户上海人家里都是备有空啤酒瓶的,少的四五个,多的十来个,因为买啤酒是要以瓶换瓶。有的店是可以押瓶的,付了一角钱的押瓶费,给你一张凭证,敲着店家红图章的黄中显黑的硬板纸牌。纸牌牌的四边,磨得起了毛,目睹了啤酒人生。 …… 从童年到中年,一个个熟悉的牌子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勾起多少往事,翻出多少感慨;尤其是为此书配图拍照,游走上海街头;发现原先熟悉的场景、地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搬迁他处,有的改换门庭,有的是连所在的建筑一同消失,有的则在两年前为另一拙作拍摄配文照片时还亭亭玉立…… 影响我们生活的品牌,正是道不尽,写不完。每每新的一天开始,又有新的品牌问世,又有新的影响力在悄然形成。
上海的石库门永远是精打细算的,永远是喧闹的。正像北京人喜爱四合院一样,上海人的石库门情结也挥之不去。 文化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本书用生动的文字、旧照片和漫画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形式,为您打开了上海石库门的风雨历史。上海的石库门永远是精打细算的,永远是喧闹的。正像北京人喜爱四合院一样,上海人的石库门情结也挥之不去。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