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 中国之门 ?本书的回答是: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强调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除了详细描绘上海自开埠之后的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文化、习俗、慈善事业、工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发展,还描写了中国传统习俗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的回应,以及揭露了工人、流浪儿童等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去更加贴近当年那个已经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象、充满进步的朝气和活力、处在变化与矛盾中的上海。
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近代上海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上海见证着现代中国的成长。该书收录了近代上海的众多咖啡店相关文字,内容涵盖了咖啡店的由来以及相关趣味文化、名人情结、历史事件等,配有详细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图,满足 咖啡文化 一代人的 咖啡情怀 ,也成为他们怀旧寻梦的指南。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由上海通志馆主编,立足 新时代,新上海 ,采取 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 的方法,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的故事,也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展示上海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的城市面貌。 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之一种。陆家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陆家嘴成为上海蕞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全面展示陆家嘴的历史沿革、金融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反映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成就。
摩登上海,裹挟着繁华旧梦的香风迷雾,于新世纪里何去何从? 生长于上海的文学评论家陈惠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意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学上海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想象上海的N种方法的条分缕析中,完成了文本分析到文化研究的顺利过渡。逻辑清晰的理论阐述辅以情感浓烈的文学表达,堪称上海文化研究中一次成功的书写。 本书通过一系列“文学上海”的文化表现,探讨了有关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问题,使其在近你年来的上海(文学、文化)研究格局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突出的位置。内容分为两篇,上篇“想象上海的N种方法”建构起20世纪9 0年代文学想象上海的四种代表性模式,既是对文学现象的有力概括与文学经验的恰当总结,也是概念清晰、理论性强的逻辑分类。下篇“认同的吊诡和复杂”,是对上篇的深入思考和合理的
刘善龄等的《画说上海生活细节(清末卷)》这本小书将向你叙述上海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来龙去脉。从书中你会知道一百年前上海人怎么度过一年的四时八节,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潮人怎样穿戴,以致上海女人何时开始披围巾,何时拎着坤包上街之类生活史的细枝末节。 《画说上海生活细节(清末卷)》取名“画说”,因为图画和文字在书中同样重要,书中所选反映上海城市生活史的二百余帧图画,都是从《点石斋画报》和《图画日报》等百年前的报刊上细心截取,有些画能直接传递文字不能或者不曾记录的信息,有些画则以中西老报纸以及清末笔记细加考证。图画传递老上海的市井风情,不只满足一般读者的好奇,对于再现历史场景的影视戏剧创作,也有参考的价值。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具像的历史》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上海本色》以自由的心态,轻灵的笔触,写了上海的史,上海的景,上海的方言,上海的市声,上海的小吃,上海的时尚,以及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各式各样的上海人,以具体可感的角度,表现了上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上海的风尚习俗,上海人的生态心态,一句话,“上海的本色”。文字清新流畅,笔触带有感情,让读者在随意亲近上海中获得一种入俗之美。入俗之美,是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形态。它不是低俗、庸俗,而是以生动的笔墨展现特定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社会风尚与习俗,散发着特有的美的魅力。 作者在上海出生、在上海成长,作者喜欢上海的景、上海的人、上海的方言和上海的市声;作者生活在炒股暴的上海人、买*的上海人、玩收藏的上海人、养宠物的上海人、想发财的上海人、爱面子的上海人以及谈婚论嫁的上海人之中;作者笔下的这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编辑。全书分交大春秋、诺亚方舟、老中国通、粉墨影剧、海上风情和海派绘画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展翅腾飞的交大之鹰;创建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成立;关于“老中国通”研究的几点思考;汉学家马若瑟的生平、成就与影响;港叙事中的上海——以电影为例;上海高架:一种城市景观的反思等。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能没有激情和梦想;同样,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大学,也不能没有伟大的激情和梦想。因为梦想有多远,我们才可能走多远。交大112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的过程。20世纪初,我们的前辈梦想把交大建设成为“东方的麻省理工”,他们做到了。而现在,我们的梦想是交大能够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成果和人文
1987年,《上海滩》杂志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以来,坚持“以介绍上海地方知识和各方面建设成就为己任”的办刊宗旨,坚持用说古道今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内容。致力于“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阿拉了解上海”。所刊登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是“《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作为上海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江南文化,内容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从考古发现看,上海有六千年历史,有文献记载的上海历史也有一千多年。远古的上海地区先民和历朝历代的民众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江南地域文化,是了解海派文化由来的源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