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是一些从城市气垫出发的记忆组合,也是一些过往记录的勘误集合。 这也让《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同时具有了发现、开拓和信息修正的多种特质。透过这里所展现的图像与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城市生命之树从萌芽初现到枝繁叶茂,与此同时,这些影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文明肌理,成为城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从孕育、诞生到长大,都伴随着一份记忆。构成决定城市性格的基因,也使得青岛得以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不仅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城市进步的历史渊源,体味城市持续着的开放、交流、创新渴望。也让今天的青岛,得以在持续守望中持续产生着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
本书以考古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分十章阐述海(黄、渤海)、岱(泰山)、淮(淮河下游故道)所标示的“海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由蒙昧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达于野蛮时代鼎盛期;在海岱龙山文化阶段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初的古国群;其后又经历了夏代东夷言国群的岳石文化发展阶段;至商代,受到商王朝的征伐和礼制的浸润,海岱区出现了夷、商国族“插花”分布的态势,形成了两源的商代东土方国文明,开始了夷夏融合的历史之路;进入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文明政策加速了海岱区夷夏文明的趋同与融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齐国首创霸业,海贷诸国也得到发展机会,形成了繁荣的齐鲁化圈;占国时期齐国为争取统一天下作了全面准备;秦帝国的建立,使百川汇海,海岱文化终汇入秦汉文明的巨流。 作
齐鲁地域特色文化,是齐鲁大地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遗产,是我们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齐鲁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山东宣传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历时两年,辛勤劳作,完成12卷本、计400余万字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编写任务,分别从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艺、服饰、饮食、民居、礼仪、节庆、人物、名胜方面,对远古至近代齐鲁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进行认真研究,详尽描述。这是一部科学、系统记述齐鲁地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著述,它的出版发行为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 山东人的酒文化》 这是一本充满美酒气息、飘荡着文化意味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以山东酒文化为中心,或者以山东酒文化为切入点的文化读物,以颇具典型性的山东酒文化为主要审美对象,深入考察了山东酒文化的渊源、发展情状、历史脉络。有学术,有观点,又非纯学术;有很强的文学性又非纯文学,有沧桑历史又非纯历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体现出山东人对酒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很多喝酒的故事、情节、人物、礼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寻访山东大地,颇感中华文明光辉璀璨,熠熠传承。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孕育了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崇德重义、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的经营哲学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鲁商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齐鲁大地之所以“群象经济”崛起,涌现出一批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着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价值体系的鲁商文化。
全书三编,各有一编综述,每一编综述都有一个形象化的题目。《艰苦创业编》概论的题目是《泰山从这里崛起》。这既比喻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崛起,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又比喻山东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顶天立地的气概。《改革开放编》概论的题目是《黄河从这里人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比喻山东人宽广的胸怀、执着的性格。山东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犹如黄河人海,势不可挡。《精神文明编》概论的题目是《孔子从这里诞生》。孔子,是文明的象征。孔子思想、齐鲁文化影响中国乃至世界2500多年。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既师承古人,又与时俱进。泰山、黄河、孔子是山东、山东人优秀品质的象征。他(它)们所蕴含的建设成就、时代精神,更使
方言词典可以承载方言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是记录和展示方言及相关地域文化的知识典藏。保护濒危方言、传承方言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编写方言词典。 本书收录青岛崂山方言词条8000多条,并逐一注音、释义、举例,是一本全景式呈现崂山方言整体面貌与特点的图书。本书在对崂山方言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对崂山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对崂山方言的纵向历史溯源,对众多方言本字进行了考释,解答了一些方言词汇 只知其音,不知其字 的问题;同时,对众多音韵专著、历史笔记、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与青岛方言中有关联的词汇进行了搜集考证。如在《说文解字》《唐韵》《广韵》等典籍中涉及崂山方言的约80处,引用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等与崂山方言有关的词条近3000条。
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不同的地域文化铸造了城市特有的人文风骨和精神特质。淄博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历代古朴勤奋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也塑造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美妙传奇。陶瓷、琉璃、丝绸正是作为这些传奇的经典代表,在传承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慢慢汇入淄博城市发展的灵魂,成为重要的名片,并在淄博大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陶瓷、琉璃、丝绸等传统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和大力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融入新的文化内涵,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宝传奇 盛世之歌》作为《中华之光 淄博三宝》的姊妹篇,必将为“淄博三宝”资源的挖掘、工艺的创新、文化的传承再次增光添彩。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助
磅礴于中国东方的泰山,参穹灵秀,形势巍然,在几千年历史文化不断渗透和渲染下,它更加博大精深,绚麗多彩,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缩影。其山体之博大,景象之雄伟,精神之崇高,文化之灿烂,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尚的。特别是自秦汉以来,随着帝王封禅告祭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宗教活动相继渗入,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群众性的游山朝拜活动愈来愈盛,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资料,使泰山锦上添花。 这部《泰山石刻大全》,集泰山现存石刻之精华,上自泰汉,下至近现代,各代佳作均予选録,无一空白。并附有全部石刻的局部搨本或全搨本图版,基本体现了泰山石刻的全貌。泰山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此书的编者,僅僅是一个开端。我们期望有更多的研究、反映泰山的著作出版,以惠
在国庆长假过后个工作日,全省社科理论界聚集一堂,共同学习畅谈*总书记在首都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共同交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省社科理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展示齐鲁饮食文化和富饶土地的佳作。 全书20多万字,紧扣齐鲁饮食文化的关键词,时间跨度近万年,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呈现出独特的思想饱满度和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本书结构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鲁味之源、菜系之首、和美之道,一共用九章来深度阐述。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作家在书中集中呈现了他对山东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书里既有强烈的现实情怀、生动故事和细腻表达,又有宏阔的历史视野、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甚至还有具体的烹饪技巧,是一本讲好山东饮食故事、讲好山东文化故事、讲好山东人故事的难得佳作。
齐鲁地域特色文化,是齐鲁大地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遗产,是我们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齐鲁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山东宣传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历时两年,辛勤劳作,完成12卷本、计400余万字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编写任务,分别从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艺、服饰、饮食、民居、礼仪、节庆、人物、名胜方面,对远古至近代齐鲁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进行认真研究,详尽描述。这是一部科学、系统记述齐鲁地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著述,它的出版发行为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助
齐鲁地域特色文化,是齐鲁大地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遗产,是我们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齐鲁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山东宣传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历时两年,辛勤劳作,完成12卷本、计400余万字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编写任务,分别从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艺、服饰、饮食、民居、礼仪、节庆、人物、名胜方面,对远古至近代齐鲁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进行认真研究,详尽描述。这是一部科学、系统记述齐鲁地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著述,它的出版发行为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本书为“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之一,从舞蹈艺术方面,对远古至近代齐鲁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进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