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它是中国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倚名山,东濒湘江,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是湖湘文化血脉的重要传承地。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湖南: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策划的 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丛书之湖南卷。本书围绕 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 六个主题,精选48个独具特色的湖南故事,带领中外读者走进湖南这个 鱼米之乡 理学之乡 。书中内容跨越古今,既关注马王堆、岳麓书院、张家界等名胜古迹,湘绣、花鼓戏等地方文化艺术,也历述了造纸术、杂交水稻、银河超级计算机等重要成就,更收录了周敦颐、曾国藩、谭嗣同、沈从文等湖南代表人物的精彩故事。 本书内容古今结合,充分展现了湖南省的人文历史、风俗风貌、发展成就及地方亮点。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适合中外青少年读者,有助于其了解湖南,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本书在图文的搭配与选择方面也下了功
本书既名为《郭嵩焘研究著作述要》,就是要将郭嵩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总体的回顾和概述。全书共分八章。章为郭嵩焘生平简介,分四个阶段介绍了郭氏的生平事迹,同时介绍了郭氏的著作情况;第二章郭嵩焘研究情况概述,对这种研究进行了分期;第三章至第五章为郭嵩焘研究专著述要,既介绍了10种通史著作中有关郭氏研究的专门章节,更着重介绍了7种专门或主要研究郭嵩焘的专著。第六章至第八章为郭嵩焘研究论文述要,分为总论等九个部分,对110多篇重要论文的观点分别进行了介绍。
历史地看,道州何氏文化世家各方面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三种因素的助推和促进:一是特定时代的机缘耦合,二是地域文化的濡染涵养,三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反过来,这些成就又弘扬和丰富了地域文化,成为培育新的文化人才、文化成果的有益养分和健康基因。 本书内容涉及一个家族数代众多成员,作者在叙述方法上按时间顺序展开。对于每一成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行为、书法活动和诗歌(绘画)创作,再穿插交替安排,力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忠实于历史的原貌。
这本《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卷》是研究、介绍居住在湘潭县晓霞山西北麓菱角村长塘的黎世绶家族人物的书。黎世绶曾为清朝四川学政、安徽盐运使等官职,其子黎松安系光绪举人,但不乐仕进,以吟咏及书法篆刻自娱,与齐白石为少年诗文之交。黎松安关心国事,热心教育,对十一个子女的培养颇为成功,尤其是其八子皆才俊,时人目为“湘潭黎氏八骏”。
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武汉话的楚风汉韵。《武汉话的尖板眼》摘取武汉话中常用多见的话语写成,其中既有长篇《方言口语同试释》、《中的武汉方毒》;也有根据所挑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而作的短篇《尖板眼》、《挨的》;还有归类成篇的有感而发之作《七古八杂说俚语》、《武汉方言口语五百年》。其中既有俗言俚语,也有谚语民风。或引自诗词经史,或以小说、戏曲、佛经为书证,叙说武汉话的前世今生。语占力求通俗、易读,语句不求清新、华丽。有的篇目饱含焖烧大菜的醇厚,有的篇目又能细细品味和嚼出家常小菜的香纯,风味各异,却都独具匠心。语言学科是一株参天的大树,周然专著的《武汉话的尖板眼》只是采撷一片树叶,尝试着在上面抹”一笔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