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是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小邹鲁”,尊师重教,文风鼎盛,是一座思想重镇,宋时的“金华学派”,为当时全国学派之一,耳濡目染,培育出这儿“义利并举”、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与人文性格。本书是由浙江省金华市委组织的重点课题,作者从“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金华历史上曾经所具有的灿烂文化资源,以文化散笔的形式,通俗易懂,娓娓道来,读者在一座江南古城万年的时空中悄然漫步。或许展现的只是一幅幅流年碎片,却能重现一座城市古往今来精彩的瞬间;或许描绘的只是一串串记忆的珍珠,却能让岁月再次拨动这片土地上思想文的琴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变化和扩散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区域的文化、经济背景,孕育了各地不同的人群性格。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纷繁复杂,风俗习尚也丰富多彩。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对各地人文现象给予特殊的关注。 本书试图勾勒出绍兴师爷的区域乡土背景,绍兴师爷在传统政治体制下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对于明清社会风尚的重大影响。
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可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越文化研究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越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育环境有何特色,越文化怎样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衍生、发展、辉煌和走向近代,越文化所拥有的多元意涵如於越民族文化、越国文化、浙江文化、浙东文化与绍兴文化如何有机融贯为一个整体,越文化与中国各区域文化特别是友邻吴文化、楚文化以及北方中原文化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越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世界文明演进特别是东亚文化的发展曾经发挥怎样的影响等等,迄今仍缺乏系统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和将其精神价值贡献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之中。本书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和充分利用大量新材料的基础上,
本书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以人及事,以事及人,撷取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勾勒出乌镇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凸现了渗透基中的人文精神。本书不是一般地记述历史,也不仅仅停留在内土民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乡神韵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展开,深层地揭示了历史上乌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景况和生命境遇,通过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的观察,以事寓理,以情动人,并对历史经验作文化思考。 《乌镇掌故》是一部图文并茂、具体生动的爱国爱乡的好教授。作为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十分关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深情地说:“爱国爱家乡原感情是国民素质的基本要素,在基础教育中应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写这本书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青少年能通过了解乡土历史,培
徐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6000余年。本卷主要论述了徐州两汉文化形成的多元性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和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阐述了两汉文化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苏州学风的通俗读物。作者杜怀超主要选取了苏州的学校教育、私人藏书(家庭教育)、状元文化、学术脉络主题,层层递进地铺展开苏州历代学风的典范意义。全书共分为章:“问学:溯旧学,向新学”“存墨:藏书楼,爱书人”“名榜:才子地,状元乡”“悟道:立言论,传学风”,作者考据详实,体例清晰,文字流畅,书稿内容挖掘苏州典范,传承勤学学风、藏书家风,传递正能量。
丝绵利用蚕茧加工制成,洁白柔和,轻巧保暖,深受江南百姓的喜爱。每逢秋冬,江南人家扯丝绵,翻丝绵被、丝绵袄、丝绵裤,成为乡村一道风景。余杭清水丝绵制作,从选茧、煮茧、漂洗到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甩绵兜、晾晒,道道工序繁复精细,饱含着蚕乡百姓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
木渎为苏州的古镇之一,位于灵岩山下,春秋时灵岩山上建吴王宫殿,从越国(现浙江)运送来大批的木材,河里经常堆满了木材,所以叫木渎(渎是河流的意思)。 木渎镇的石家饭店因干隆下江南时曾在这里吃饭而,原是一姓石的和尚开的,据传干隆在这里吃了鲃肺汤和活炝河虾。鲃鱼是生长在太湖中的长十来公分的小鱼,鲃肺汤是用鲃鱼的肝和身旁的两块肉,再加鲜菇、火腿等制成,非常鲜美,干隆误认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其实鲃鱼是没有肺的,但皇帝这样叫了,因此也就一直叫了下来。鲃鱼只有在桂花开时到春节这段时间才能捕到,因此只有在这时才能吃到鲃肺汤。木渎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受太湖水体调节,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润温,干温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天高气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南京人文的摇篮。千百年来,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都发生在秦淮河两岸,南京重要的历史人物基本上都在秦淮河一带活动。秦淮河积淀了太多的南京文化。实际上,秦淮文化就是南京文化,秦淮河史话就是南京史话。凭我们的学力,要在五六万字的篇幅内写出秦淮河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吃力了,准确地说是力不从心。秦淮河水长流不息,关于秦淮河的图书、史料也会不断地撰定、出版。愿我们这本小书能化作一滴水,汇入泰淮文化的洪流,一直奔流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