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专享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本,主要是对长江流域地区的陵寝墓葬做细致介绍,时间上溯自石器时代,下限到近代,重点在于介绍长江流域陵寝墓葬的形制特点、结构特征及出土文物等,采取宏观概述与微观介绍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典型个案为切入点,窥斑见豹,使读者对长江流域陵寝墓葬文化有所了解,对该地域陵寝墓葬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在形制结构、随葬品等方面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本书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句式变化较多,读来并不觉得枯燥,比较适合考古、陵寝和文物爱好者阅读。
长江流域的民居与园林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辨析民居与园林异同的描绘,对长江流域民居园林的特色归纳一览无余。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事象为纬,对长江流域的民居园林进行了历史性地回顾,浓墨重彩:古代乡村建筑讲究自然性,民居依山傍水,散落在原野;古代城市民居注重讲整体性,讲分区,讲尊卑,讲中轴,讲对称。从青藏高原到太湖平原,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在纵览长江流域的民居园林的基础上,以地域特色为纲,依次呈现高原游牧地区、云贵川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湘鄂赣长江中游地区、皖江浙沪长江下游地区不同风格的民居园林,将长江流域民居园林文化复杂的多元性呈现得清晰明了。
从204 万前的巫山人、200 万年前的建始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 长江一直是东方人类的摇篮。长江流域的文明,从空间的角度来说,自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到一马平川的三角洲冲积平原,横亘中国东西;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贯穿了人类漫长的岁月,可谓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佛教入华,为中华文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长江流域的佛寺道观见证着长江文明的兴衰,一方面体现着佛教、道教思想对建筑景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影射着佛教、道教在长江流域发展的起起落落。本书介绍了长江流域佛寺道观的发展历程,史料翔实,语言厚重,图文并茂,脉络清晰。
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一路登临游赏,跋山涉水,啸月吟风,一步一步从历史走向未来。现在,我们有幸立足于 今天 的崇楼伟阁之上,俯仰天地,纵横古今,敞开胸襟,飞扬神思,与先人对话,邀来者同游。本书依循从上游到下游的空间顺序,穿行在长江流域沿岸各地的楼、台、亭、阁之间,目不暇接,寻着历史的足迹,回溯历史的流光,追踪先贤从容的步履,欣赏其文采风流,感受其精神情怀,体会其人格魅力。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其中的舟船桥梁是其重要的一环。舟船桥梁作为长江上人类的造物,与长江息息相关,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母亲河相依相伴的倚仗。 从古代的独木舟、石板桥,到现代的万吨巨轮、钢铁大桥,无不见证了我们对长江的依赖和与她的共存。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对长江流域从古至今的舟船和桥梁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诠释,突出地表现了从古至今舟船和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越对二者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进行探究,越能更加展望美好的未来。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人类*早的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华城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雄关重镇到六朝古都,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承载着长江流域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地域分布为顺序,详细介绍了长江上、中、下游的27座名城和9座古镇。带你领略到东巴文化中心丽江的神秘,千年盐都黑井镇的沧桑;成都游天府之国,岳阳观巴陵胜状;虎据龙蟠,南京历六朝金粉;吴侬软语,苏州称人间天堂。本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底蕴与特质,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城镇文明的风采风貌。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收录了长江流域的诗词名家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诗词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长江流域产生和发展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可谓星光璀璨,英才辈出,影响深远,成就蔚为大观,展示出我国诗词的旺盛生命力和伟大创造性,其艺术特色鲜明地表现为清奇弘丽,如同长江的气势风貌,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景观。纵观古今,长江流域的诗歌不仅汇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滔滔干流,而且连绵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屹屹峰峦。本书随文附图160余幅,以飨读者获得文图相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各个小国经过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融合体,直至今天,尽管总体而言很多古国旧邦的文化元素已经组合或融化到中华传统中了,但各个区域、地域和流域的文化差异,我们仍然能够从中追寻到这些不同的文化因子。古国旧邦的出现、发展和演进,也和历史上其他时段一样,同样是人类的一面镜子,需要我们去了解。它们像人类一段遥远的梦,那些充满着神秘、悲壮、迷离的往事,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长江流域的古国旧邦》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揭秘了神秘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三大文化区还没有形成和定型之前,这个流域从远古到先秦时期,就星罗棋布分散着很多古老的古国旧邦。本书的视野开阔,语言简明流畅,资料翔实,考据严谨,图文并茂,论证旁征博引,是一本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本书主要对长江流域寓言典故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介绍和举例,融故事和讲史于一体,使读者能在引人入胜的感觉中度过一段神奇的心灵之旅,在故事中体会历史的深蕴,以古鉴今,给予我们启发的同时,更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典籍中寻找到今天的影子。
文庙书院文化源远流长,文庙已成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既是中国文化史上令人赞叹的伟大创举,也是先辈们智慧结晶和文化教育品味的构想。它既保持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符合中国国情,为世人所称道,一是它对中国上下两千年文化的传递与研究功不可没;二是它培养了让人们赞叹不已的文化精英与辅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三是它别具一格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特色,不仅对中国文化教育有着深刻渗透可以说对世界的文化教育也有所影响。 《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以长江流域为载体,按朝代顺序撰写文庙书院发展历程,脉络清晰,资料权威,图文并茂,文学性和趣味性兼而有之,可读性强,让大家了解历史,本书的出版极具史料价值。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名山和奇峽。长江流域有着数不胜数的名山,可谓是千姿百态,各具其韵,各领风骚。整个长江流域的山区高原面积超过全流域面积的70%,流域内的山脉数量众多,或崇山峻岭,或重峦叠嶂,或悬崖峭壁,或连绵起伏,或白雪皑皑,或雄伟壮丽,或秀美可人。上游名山正是 你从雪山走来 的代表,中游名山 云岭翠峰壮山河 ,下游名山小家碧玉。长江流域还有举世闻名的峡谷 长江三峡。 江劈巫山生奇峡 ,飞泻千里的长江,形成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的长江三峡。三峡风光各有特色,当古诗词遇上长江三峡,正所谓是 三峡瞿唐据上游 巴东三峡巫峡长 和 西陵风光天下佳 。本书图文并茂,引经据典,相关的古诗词众多,本书叙述文字也非常优美,读此书,有身临其境游览名山奇峽的感觉,更有
在本书中,作者的书学研究论文分为 理论方舟 教育薪火 史学星空 美学云塔 四个部分,纵贯三千四百年的中国书法史,或涉教育,或探史学,或建理论,又针对当下书法的生态,以开阔的视野抒发独特之见解,其中部分作品已见诸报刊。本书还收有作者的100首论书词,分为咏论书具、书法、书体、书家、书幅、书帖(碑)之作,既补缺书论文体,又拓展词格内容,颇有价值。
长江流域自古文风鼎盛,绮丽诡异,不少的文人雅士对神话传说慧眼识珠,雅好采攫神话传说。《庄子》《山海经》《淮南子》《阳华国志》等,串掇成一部庞大的中国神话传说史册。本书以长江流域为视角,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进行考辨真伪,把散落在群藉中的片段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生动地描述了古代长江流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让读者感受中国神话 永久的魅力 。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本。长江流域内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为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书对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进行历史地、具体地考察与研究,从地域饮食的特殊性,找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同一性,全面地介绍长江流域饮食的兴起、演变、发展与影响,对深入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建构与创新未来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中国系列丛书12本,阅读行走的事业和深度,寻找人文的鲜活与感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这是一套兼具文化深度和知识性的行旅图书,作者从精准的文化与历史角度切入,以了然于心的文化体系和历史脉络为经纬,挑选*代表性文化的旅行目的地,追本溯源,寻找历史脉理,寻味文化符号。本书为其中一册之《江浙吴越文化(苏州杭州)》,由高文麒编著。
《“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是海内外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系统地研究永嘉场地域文化的专著。不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永嘉场地域文化的特色,而且初步总结和探讨了明代永嘉场地域文化崛起的原因,并围绕明代四大家族,即李浦王氏、普门张氏、英桥王氏、七甲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考察其生平历履、宦绩学业、文学成就,以及对明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还首次提出“永嘉场学”的观念,认为随着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广泛,有望形成永嘉场学,成为温州学的重要分支。
《杭州传:住在天堂》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作者以时间为序,从琢玉为剑的古越人一直到当代杭州,系统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发展:从一个大海湾、一片沼泽地,经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历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沧海变桑田,到如今已成为人们向往宜居的人间天堂,不仅环境优美,风物宜人,在历史、国学、文学、艺术、美术、园林、 、大数据等众多领域里,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师,誉满 。作者以史家之笔钩沉城市往昔,亦以诗意之笔凝神其间人物;既写家国疼痛打在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 写 振兴对这座城市的激励和鞭策。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顾希佳著的《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
有“江南音,一唱值千金”盛誉的吴歌,在旧时,却一度引起统治阶级恐慌,被视为洪水猛兽而禁止演唱。 南朝齐国侍中因为“民间竞造新声杂曲”而忧心忡忡,给朝廷上表,说“人尚谣俗,不顾音纪,流宕无崖,排斥正曲,崇长烦淫”。 冯梦龙的《山歌》为历代所禁。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查禁“小本淫词唱片目”111种,其中不少就是山歌、小调。 五四时期北大搜集民间歌谣的举动,也使当时的一些人痛心疾首他们疾呼:“《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还说什么蔡元培在“领着一班年青人胡闹”! 那么到底什么是吴歌,吴歌所唱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而被统治阶级禁止呢?沈石、周晨著的《吴歌(听声耳畔苏州)》将一一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