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大量关于扬州的佳作中精选六十六篇,分历史变迁、往昔风光、文化沉思、胜境考迹四大部分,并以写作的年代先后为序,暗示扬州的兴衰更替、历史发展。通观全书,既能使人感爱到扬州在历史舞台上的悲欢荣悴,风云变幻,又能让人看到扬州兴盛的文化,秀丽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繁荣的经济,以及当代扬州呈现出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为了帮助读者更深人地体会文中的意境,书中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注释除一般语词、典故外,尤注重于扬州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园林景观等方面的介绍。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顾一平、祝竹编撰的《扬州游记散文选》,王伟康、周欣主编的《歌吹月亮城——历代扬州诗文鉴赏》等近百种图书资料。
大丰麋鹿,中国特有的湿地动物,俗称 四不像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联合国组织列入濒临灭绝保护物种《红皮书》。大丰麋鹿具有300万年种族历史,是地球上现存大型的为数不多的老祖宗,本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结合对麋鹿长期的观察,向读者介绍了麋鹿的从古代繁荣至渐濒灭绝的生命演变史,终否极泰来,落脚在中国江苏大丰这片太平洋西岸如花似锦的广阔滩涂上。
焦循,这位被扬州学派领袖阮元誉为“扬州通儒”的著名学者,在人生征途只度过了五十八个春秋,却留下了多达450余卷的著述,涉及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戏曲、金石、建筑和堪舆等领域。但正由于著述丰富,刊刻、影印者固多,未刊者亦不少,伪造者则时有所见。本书以“焦循著述概述”开卷,全面梳理了两百年来对焦循著述的登录,对焦循著述的名称、卷数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卷末“焦循著述系年”,依时间先后就焦循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作了排列。全书的核心是介绍和分析了焦循的25种著述,即1种较为少见的刻本、5种抄本、15种稿本和4种托伪及误题之书;25种著述中有5种为此前所未见,20种虽为学者所及却难知其详;其中包括有5首佚词、34首佚诗、99篇佚文、104篇书跋和217通信札。可谓是部系统研究焦循书目特别是未刊稿的专
这本书是为了使人们对总统府增加一些了解。后来,史料接触多了,就进行了一次修订,增加了新内容。1998年以来,因参与筹建南京中国的代史遗址博物馆,主持《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国民政府五院史料陈列》等几个展览,接触史料更多,视野也越加开阔,对总统府历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边工作、边研究,边获颇丰。这本收,算是史料的一点积累吧。即使如此,总是感到总统府的历史上,还有不少问题值得去探讨,还有一些“谜”有待解开。研究真是没有穷尽。
如意信俗,起源于象山石浦的渔山岛,流传于浙江宁波、台州、温州沿海一带,是渔区人民出海时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20世纪中叶,由于历史原因,如意娘娘神像跨海迁移至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信仰,产生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
具有悠久历史之苏绣,竟然历数千年而无专著叙述,殊为可惜,且与繁荣发展之苏绣业极不相称。而一部苏绣专著,及是艰难之作。刺绣艺术懂行,但不善写,虽亦有人尽力为之,终难称意;世多名家高手,但对刺绣业不熟悉,难以下笔,或不愿写。笔者自谓介于两者之间,将苏绣作为系统工程进行谋篇布局,在整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探索,稍予分析研究,因而时有史论,间在笔者心得,总揽古今之荟萃。不敢掠人之美,引文明尽量附带注明出处,以尊重原著作者。在苏绣专业中尽量变棘地荆天为曲径通幽,写成轻松活泼的文化之作,以稍减沉闷而有助于阅读。
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雅,人文积淀厚重。由北宋名儒杨时初创,是理学 南渡 的重要桥梁,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后期,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复兴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同时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革除积弊,振兴吏治,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发展沿革、教学管理、历代先贤、书院建筑等方面对东林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又全面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清晰地了解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