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大地,汇聚了众多文采风流的文人雅士,他们疆场驰骋,建功立业,登山临水、抚今追昔,友朋赠答、把酒言欢,演绎着属于唐人的自信与浪漫。举凡述怀明志、科举仕宦、乡愁旅思、人情世故、赠答唱和、民生疾苦、衣食住行等反映唐代陕西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的内容,在他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化而为诗,便成千古绝唱,更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陕西社会风俗的活化石。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反映唐代陕西人文风尚的唐诗作品二百余首,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唐代陕西社会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作为唐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本书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主要从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反观唐代历史兴衰,以求史诗互证。自唐代开国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直至唐朝灭亡,以及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真实、真切的记录和反映,可谓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诗史。这些经历和见证过唐代兴衰荣辱的唐代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留下了更加真实可信的唐代史料。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相关作品二百余首,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扫清了障碍。
《唐诗陕西 秦岭风情》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东西绵延数千里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位于陕西段的秦岭主要包括蜀道、太白、终南和华山等。喜欢登山临水的唐代诗人们对秦岭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赞美秦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更是诗人们看不足、写不完、歌不尽的名山。本书精选200余首描写秦岭风情的唐诗佳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秦岭的真实风貌。编选者对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尤其对诗作中涉及的本事、背景和秦岭山名、峪名等考证详实,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唐诗陕西 京城长安》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上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数唐代诗人都曾到过长安,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作。唐代长安雄伟壮丽的宫舍建筑、车马络绎的旅游名胜、比肩接踵的各色人物、春花秋月的四季美景等,在唐诗中都有诸多反映,诗人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唐代长安繁华兴盛的宏大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胸襟。本书共选录涉及唐代长安的唐诗作品近二百首,从不同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描写和诠释。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长安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便于读者阅读。
本书以翔实准确的数字、简洁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精美的图片介绍了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展示了古老神奇、资源丰富的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文稿信息量大,图片精美,结构清晰。正文提供了一些相关小资料链接,提高了文稿的综合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有关陕北历史文化成果的汇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关宋夏时期陕北地区的史事考论,如《宋夏沿边人口考论》《宋夏疆界考论》等;二是对陕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如《陕北地区 牛碾子 调查》《党项文化:陕北文化资源中的一座富矿》;三是对陕北地区民族交融与区域文化的讨论,如《小区域、大历史:吴家沟历史断想》《党项民族与陕北文化》;四是与陕北文化有关的人物、杂谈等,如《一位被遗忘的西夏学者:略述曹颖僧对西夏学的贡献》《走进大众的 神秘西夏 》。通过这些论述,有助于加强我们对陕北乃至西北地区区域文化的认识和解析。
《游牧宁夏》是作家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书中内容部分在《朔方》上发表,部分在其他报刊上发表。 全书以散落在荒野大漠中的断垣残壁为出发点,以深沉浑厚的自然山水为主背景,以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细解读为主旋律,追忆历史场景,描画社会情状,解析文明兴衰,寻觅文化灵魂。作者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自然的原始、社会的沉浮、人生的飘零、审美的至上、文化的魅力和科学的精细。
人文地理纪实穿越了历史发展脉络,记录出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得失成败。比如边疆,从东北到西北,没有在人文地理纪实之中读不到的盲区。21世纪,开发西部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发西部并非始于今天,进入了现代时期便成为学术精英肩负的使命: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前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使中西部与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共同面对美好前景。通过《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我们与开拓者一路同行,走进中西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担他们的艰难困苦。 《西行杂记》这本书就是《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系列之一,记录了作者李孤帆游览河西走廊、西安、桂林以及重庆等地的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及物产、物价等情况。 《西行杂记》由赵稀方整理出版。
本套书作者尽可能多地描绘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用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祖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亲,您来过西安吗?喜欢历史、热爱旅游吗?是个不打折扣的“吃货”吗?有怀旧情结吗?无论您有还是没有,来过与否,《老西安人的生活》都是一本值得您读的好书。 如果您没有读过《老西安人的生活》,就算不上真正了解西安,了解西安人;这对于您来说,还真是件遗憾的事。因为,《老西安人的生活》是您了解西安的好读本。 如果您来过西安,读过此书,相信您定会重游西安,寻觅过往;倘若您还未曾来过西安,相信此书定会燃起您的激情,让您享受不一样的西安之旅。 本书16开本、16印张,装帧精美,用纸讲究。全书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文插配近百幅老照片,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非常之珍贵。首印珍藏版2000册,希望为您的书橱增添一本好书。
樱花要一大群一大群才好看,在第三天的回程中,我们去了一个叫观音山的地方,有座数十层的观音像。那天日本人叫为“满开”,是樱花灿烂的日子。品种多得不得了,有白的,粉红的,鲜红的,有些树接了枝,两种不同颜色的花齐放,又有八瓣球状的花种,开大朵的花。当大家举头着的时候,我观察飘落在地上的樱花海。日本人是极为悲观的民族,他们赞赏失败多过成功,喜欢落英多过满开。来了日本,才了解什么叫凄美。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重点专栏,发表了《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荣新江)、《于阗语高僧买人契约》(段晴)等系列论文;除对敦煌吐鲁番各文献进行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考辨外,并对《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2007年出版的重要论著进行评介,对《敦煌吐鲁番研究》至十卷的目录进行了分类整理。
本书为《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的修订版,作者对三秦区域文化、长安文化角度系统研究20世纪秦地小说,从研究选题和学术现状看,填补了国内现当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空白。本书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秦地小说给予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立论中肯,且多有新见,特别对关于延安文学、“白杨树派小说”和新时期“陕军”小说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流弊甚多的“新虚无主义”思潮和种种文学误读现象也有明显的针砭和救正作用。该成果还从“文化创造”“文化心理分析”等角度,对秦地小说代表的大西北文学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对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西部文学甚至是20世纪中国文学,实事求是地说明西部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的成就和局限,也都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本书以详实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勾勒出古印在陕西的发展脉络。书中列举了一百多枚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古印图片和封泥图片,配以简明准确的文字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抚摸着这一枚枚代表着权力和古人喜好的历史遗存,体会着历史的兴衰变迁。
《关陇文化 汉唐盛世的见证》以既具鲜明地域特色,又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关陇文化为研究对象,从黄土、特色饮食、传统民居、历史服饰、特色艺术、民族风情等入手,引导读者由今溯古,从现实中感受历史的气息,在生活里品尝文化的味道,进而探寻中国文明的源头,了解周、秦尤其是汉、唐盛世的历史文化。
《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作者垄耘以一个陕北人的角度走进陕北民歌,他避开理论的框架约束,以文化笔记的方式直探陕北民歌的内核,不仅对陕北民歌发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和促成变革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陕北民歌的主题元素、音乐魅力、历史传承等进行了剖析,陕北民歌之所以散发着迷人魅力的缘由在这《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里会一一给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