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中原是我国古都*多的一个地区,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古都的介绍,以及古都的发掘和考古发现,阐述每一个古都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著名古都的历史史料,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原地名的来龙去脉的介绍,深入探讨了中原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传说以及趣闻轶事,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作者通过寻根作为线索(暂定),探讨了中国很多姓氏的历史来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史料以及趣闻,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全书融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山西古建写生》 山西是国内古建筑现存多、密度*的省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几百上千年的精美建筑在几年内就彻底坍塌消失了,令人心痛。作者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为世人留住它们的身影和宝贵的记忆。 《风雨沧桑大晋北》 由王慧群绘画、撰文的《风雨沧桑大晋北》系“故园画忆系列”之一。本书记录和展现了晋北地方历史上存在或正在消失的历史遗迹、人文轶事、民俗风情和名胜风貌等。具体内容包括冷兵器时代这一区域中的城堡、长城、住宅与聚落、宗教建筑等类,涉及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区。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 前七子 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具有浓烈人文历史色彩的图书;以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蓝本,用绚丽多彩的图文形式,生动直观地再现以河南为主体的华夏中原地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夏至清的漫长历史中的三千多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带,二十多个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迂都于此。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传统中古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安阳殷墟等历史遗迹,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文明创造及其薪火相传。儒、道、佛三家的会聚,影响并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子、庄子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令后人追怀瞻仰的足迹。 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寻索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将获得历史反思之理性的珍贵启迪。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
从盘古开天地直至清代,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先进文化的象征,并且也逐渐成为正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与分析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探索总结了中原文化向中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特性、方式、路径;它与整个华夏文化逐步交融的特点,及在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中可窥中国文化是怎样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计划从代郡迁都洛阳时曾言:“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崤山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
2011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借势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借助独有的历史文化优势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河南正在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并以此助推和引领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2012年,河南的文化建设要取得更大成就,必须紧紧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六大工程”,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兼顾了专业研究与文化普及两个方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浅显易懂,既可以作为专业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文化普及的基础读本。嵩山立于天下之中,不仅是中原文华的发祥地,而且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形势、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中有三个都在嵩山周围,可见,嵩山文化圈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从嵩山文化圈形成的环境、条件、发展机制人手,选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图洛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天文科技等几个重要方面作为标本,追根溯源,通过对它们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发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演
该书展示皇甫谧所铸就的坚强意志与高尚人格,突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立独行的 思想力量 ,彰显皇甫谧在其时思想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历史影响,探讨皇甫谧对陇右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对关陇实践理性精神的发掘。本书稿的重点,乃写出皇甫谧人生的 精彩 来。
《敦煌学术史丛稿》一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从1988年到2009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敦煌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等)上发表的关于敦煌学的文章共计27篇,包括像《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从“唱衣”研究看学术研究的困难》、《王永兴先生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傅斯年为伯希和的辩解》、《童丕 敦煌的借贷 评介》等文,较清晰地梳理了敦煌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卫绍生主编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内容介绍:2013年,河南将更加注重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以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河南的文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和气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趋完善,文化事业更趋繁荣,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文化产业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到1.9%左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将得到积极推进。
文化审美的突破在于发现。绩溪是一座蕴藏富饶的文化宝库。本书勾勒的仅仅是绩溪的一个历史轮廓,一个美丽背影。千百年来,先人们精心筑起了一幢幢“宗族大厦”,建造起一座座望族庄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国家栋梁、赤脚徽商,铸就了“邑小士多”的悲壮与辉煌!因为重儒,读书蔚然成风;因为重礼,民风淳朴而古韵。这些人生追求和思想信念在空气中散发,在泥土里燃烧,在血液中遗传,透出的是一股古老的山越遗风,一种浑然天成的地域文明。 绩溪的美,期待着人们更多的重磅发现。
本书以历史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利用大量的考古学材料和文献材料,参考生态学、建筑学、古文字学、古都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科技考古等研究成果,在论述商王朝历史和都城、确定郑州商都文化之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郑州商都的确定、郑州商都的建造、郑州商都文化的源流、郑州商都的文化面貌与文化特性、郑州商都与商业文化、郑州商都文化的地位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关商族的起源地、迁徙路线及商族的得名,如何确定商代有何都城和商代都城的始建年代,郑州商城的都城性质与延续年代,郑州商都与其他商都的关系,郑州商都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郑州商都文化的来源、形成及其文化特性,郑州商都商业的形成,郑州为中国大古都的必然性、郑州商都文化之世界文化遗产属性等焦点课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本书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