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是 本全面介绍康有为家乡南海丹灶的文化专著,涉及地理、经济、名人、典籍、文物、非遗、古村等方方面面。作品上接晋代葛洪在此地炼丹济世的千年历史,下接《申报》对此地各种民生世态的纪实报道,深入探讨丹灶文化的发展规律,揭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丹灶历史名镇的文化新貌。
本书是 本全面介绍康有为家乡南海丹灶的文化专著,涉及地理、经济、名人、典籍、文物、非遗、古村等方方面面。作品上接晋代葛洪在此地炼丹济世的千年历史,下接《申报》对此地各种民生世态的纪实报道,深入探讨丹灶文化的发展规律,揭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丹灶历史名镇的文化新貌。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蜀人外传”“风物猎记”“天府新录”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李调元咏成都灯会”、“布衣状元骆成骧”、“林语堂在成都”、“鱼凫与鱼鹰”、“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龙池书肆的记忆”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自汉至今,这座城市充满了等待回忆的名字、传说和诗词文赋。从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扬雄、蜀汉君臣、李白、杜甫、苏轼,再到巴金先生;从望帝啼鹃、五丁开道、驷马桥,支矶石,八阵图、武担山、大慈寺,再到如今的华西坝、太古里、浣花溪;从汉赋,到唐诗,再到花间词。走近唐朝看看,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二城,在唐诗里的是怎样的辉煌?他们或是成都人,或是客居成都, 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大唐的成都。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更进一步认识唐代成都的真面目,感知唐代成都人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