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的内陆亚细亚腹地,千百年以来,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我们所说的“蒙古包文化”,就是对以蒙古包为核心的蒙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民俗事项的介绍和文化阐释。 说起蒙古包,我隐约记得在童年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我们家族供奉的叫做“楚鲁图敖包”的脚下,摆放着一个制作讲究。但由于多年风吹日晒而风化殆尽的蒙古包陶纳(天窗)。父亲偶尔不敢声张地去献祭敖包时,总是忘不了向那个旧天窗点洒些食物的德吉。据说,我们家二十多年前已经不用蒙古包了。追溯往昔,清朝统治者对蒙古人实行贵族分封和民族内、外隔离制度以后,经过三百余年时间,在我的家乡巴林草原,蒙古牧民已经用土坯房定居,因为他们没有更大的牧场用于调节不同情况下放牧的需求。这样,蒙古包逐渐被废弃是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说所有
福泉山是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遗址。一方面,它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墓地,从崧泽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晚期,虽间有缺环,仍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它也是目前太湖东部地区能代表良渚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地点,随葬品规格仅次于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瑶山,随葬品的来源则比良渚遗址群更为丰富多样。《福泉山》报告的正式出版,为细致深入地研究该处遗址提供了可能。本书即以报告为准,初步分析福泉山墓地及其所反映的史前社会结构。
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堪称研究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经典之作,其精到的分析、深刻的思想与流畅的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问世以来,便好评如潮。本书分十章对这部杰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引导读者理解书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与内容的同时,并从日本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对该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作了适当的修正、补充与延伸,从而引领读者读懂这本书,进而“读懂”日本这个民族。
作为典故趣史的时尚读本,《麻辣典故》融合了趣味性、知识性和时尚元素,以全新的角度塑造了古人的风貌,将典型的史实通俗化,并适当加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调侃,从某种意义上使古典文化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比如,好多地方作者都将古典文化与流行音乐互相交融,“麻辣”可见一斑,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弹着琵琶唱周杰伦的《东风破》,东晋的谢鲲在姑娘的窗底下唱古典版的《老鼠爱大米》…… 与平常历史典故书籍不同的是,《麻辣典故》在风格上注重娱乐性和简约化,用时尚的眼光消解典故的晦涩,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雅,深沉而不失幽默,嬉笑怒骂又具有亲和力。光看书中的某些题目,就觉得作者选择的角度很独特:《天子呼来不上床》、《改造男人靠丑女》、《丑女不作怪》、《近视眼王安石》、《足浴保健先行者刘邦》、《唐朝的黑人蝙
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需要把握并不断深化。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特质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积极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中心内容。综合目前的研究,对于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把握。 ,要弄清什么是草原文化,即草原文化的界说问题。我们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细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
在这部由西方学者丹尼斯·舍曼等编撰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的历史,也能看到非西方的历史。 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读到大量关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互动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的 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史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一定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希望通过上述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的引导,来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面前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侦探”,去“发现前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的理由与原因,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时间顺序的记录”。
当代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要了解中国以外的整个世界。《中国一东盟研究丛书》就是为中国人提供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一个窗口。 “东南亚”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当时,同盟国家为了加强对南太平洋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协调与指挥,设立了“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统辖范围包括南太平洋群岛和中南半岛陆地的广大地区。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到1999年,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至此,东南亚十国全部成为东盟成员。2000年,东帝汶经全民公决从印尼独立出来,成为东南亚年轻的国家。目前,东帝汶尚未
在这部由西方学者丹尼斯·舍曼等编撰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的历史,也能看到非西方的历史。 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读到大量关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互动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的 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史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一定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希望通过上述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的引导,来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面前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侦探”,去“发现前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的理由与原因,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时间顺序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