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本书是地方文化研究专著,研究主题是水文化对西江流域生态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对象为地方文化及文化人类学研究者。西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经济带,属于国务院发展规划控制区域。人类文明逐水而成,水文化影响着包括信仰崇拜、建筑表达、经济交流方式、文化传播等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本书是广西哲社课题阶段性成果,在系统调研走访基础上,形成水文化对西江流域,特别是广西段的经济发展、习俗信仰、疍民情况、灾害文化、民间建筑、生态保护习俗的全方位介绍。本书对于地方文化研究特别是西江流域水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著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 华侨为革命之母 ,书中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国内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文学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如下: 1.在理论上运用了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闽台民间文学的实际,对民间文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都做了新的开拓。 2.本书作者努力站在新理论高度,对闽台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对鲜活的民间形态的深入调查,把它活动的文化空间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结合起来分析有关专题,有较强的说服力。如对古典神话与妈祖等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有一定的新意。 3.本书对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积极开发民间文学资源,提出了我们的建议,有积极的作用。 4.此书不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闽台民间文学的资源,而且对如何开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介绍了国内外开发民间文学
本书采访了上百个艺人及相关保护人员。调查内容包括闽台民间曲艺,如答嘴鼓、讲古等;民间音乐,如南音、北管、笼吹、十音八乐、食闹音乐、莲花褒歌等;民间舞蹈,如拍胸舞、车鼓弄、牛犁阵、龙舞、道情(民间二人转)等;民间戏剧,如闽剧、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歌仔戏等。通过对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事项进行田野调查,总体上摸清了闽台地区现存的艺术种类及现存状况,理清了闽台与艺术两者间的渊源与联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探讨保持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亚的王朝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第四卷(下)则涉足这一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
本书以粤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客家地区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的社会变迁及其功能和意义的变化,形成对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的总体把握,以探寻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及社会意义。作者从事相关研究多年,在历史考证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开发与利用及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美丽闽西——客家生态与环境建设》由俞如先著,从历史、文化角度,对闽西客家生态与环境建设进行全景描述,引导人们关注美丽闽西、生态闽西,努力建设今日闽西生态文明。书稿追寻历史,服务发展,所阐述理论符合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家学术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客家学术研究在促进世界客家认同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以粤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客家地区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的社会变迁及其功能和意义的变化,形成对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的
以客家民居围龙屋为核心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表现。客家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心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一个村落民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本书以客家传统村落民居中*特色的围龙屋为中心,展示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客家村落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的关系,阐明客家村落民居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生活传记,全书分为“溪山开宗”“闽南禅风”“台岛慈云”“南洋法雨”四大版块,描述了清水祖师信仰由安溪开端,向闽南及闽省内外、 和东南亚等地传播的过程。旨在借助这种民间信仰的纹理和面相,观察闽南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为清水祖师信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中定位,进而阐释这一民间信仰恒久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为了摸清闽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探索传承和保护策略,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作者林华东以“历史、现状和未来”为题,确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撰写主题,精心设计了8个调研项目及研究框架,制订了相关要求,并负责全书的整合、修订、统稿。
本书是考察了粤台两地部分客家家族的源流,并从土地制度、地方基层社会组织、地方基层武装组织以及精英的社会活动等角度,探讨了这些家族在台湾播衍与发展的历程。全书一方面从微观以及在地的角度考察移民的定居过程,另一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考察移民的来源。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较为完整理解整个客家移民的空间来源,进而理解其在移民接收地社会网络形成的历史渊源与行为逻辑。
如中华文明一样,犹太文明也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特别是犹太变革时期,一代一代的犹太人重返故乡,献身于犹太文明的复兴和改革,使犹太文明在历史的重复和颠覆中得到升华和前进,不但保持了完整的历史记录,还在记录中创造了属于犹太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灿烂华章。异族的同化没有让犹太文明消失,纳粹大屠杀没有把犹太文明摧毁,中东战争也没有让犹太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淹没,反倒使其在大劫难中重新奋起,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和坚不可摧的历史生命力。 在文明的背后是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与人性的交流。今天,犹太民族及其精英们继续活跃在世界大舞台上,继续对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农业等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许许多多犹太精英活跃在商业领域,他们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商业价值,无数的科学巨匠在科学圣域造
本书在介绍梅州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分析梅州客家的山与水,由此见证客家民系的诞生、发展,凝聚客家人的灵性与智慧,见证客家人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晓畅,能让读者在感受客家山水之美的同时,体会一个民系的迁徙史,还能让读者了解客家民系的文化创造力量及其对文化传统的敬畏和保护。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