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慎思之”,“说的是在治学穷理中,“学”与“思”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学”一般指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思”则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全面、深刻的道理。“学”是“学其事”,“思”是探究其“所以然”。“学”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学”的必然要求和深化。学有所思,思有所学,才会有收获、有所得、有所用。大凡有创新、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研究者经过由“学其事”到“穷其理”的过程,是“学”与“思”的成果。我校的学术丛书名之日“学思文库”,就蕴涵此义。也许,我们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学思文库”的出版,倡导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河源,是山与水交相辉映的完美搭配是历史与人文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是仁与智的融合.已经远远超越了山水自然的价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的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河源恰到好处。 水在山中偎,山在水中立,山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天然而为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壮美和婉约!
以客家民居围龙屋为核心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表现。客家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心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一个村落民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本书以客家传统村落民居中*特色的围龙屋为中心,展示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客家村落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的关系,阐明客家村落民居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传统饮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是田野调查面广。这次课题组共赴闽台两地60余个县乡进行传统饮食业调查,是前期成果所不及的,补充了许多新领域。 二是田野调查细致。本书注重调查民间饮食制作方法,并把闽台民间传统饮食的制作程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对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闽台地方特色饮食起到了媒介作用,补充了许多新细节。 三是本书内容丰富。本书题通过两年多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闽台饮食历史、饮食种类、饮食加工、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饮食产业等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因“茶饮”习俗另有他人专著分论,本书不再赘述)。 四是勤于思考。前期对有关考古、文献资料作了相当系统的梳理,
本书将闽台作为一个共同区域来研究,主要阐述其共性,本书主要阐述闽、台文化的各处在特点,弄清了各自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其共性。作为与《闽台区域文化》相配套的本书,原拟要配合《闽台区域文化》书中的内容,列出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教育”等章节,但在编写过程中,我发现与这些章节相关的内容大多本人已作为专著出版或论文发表,再编进书中,重复且造成读者负担。考虑再三,决定将已出版或已发表的内容抽去,将其目录作为附录附于书后, 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中的《 近代教会学校与福建女性》为赵容副教授撰写,物地此说明。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 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 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词、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过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作者研究福建乡土文化多年,本书试图追溯培田的历史轨迹。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
《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有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靠前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大量国宝在河源的出土,对于深入研究河源的红层时代、古生物状况,特别是对探究恐龙的习性、种类繁衍、行为方式、演化情况以及地理变迁等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书作三大部分安排。部分为总论,设七章,总说湖南客家的源流与现状,兼及与湖南客家有关的方方面面,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以图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说清湖南客家的总体面貌。第二部分是湖南县域客家调查,共写了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江华、新田共14个县(市)(兼及临湘、永兴)的客家情况。以县域所在地理位置为序,由北而南,再由东而西,依次写来。客家人较多、资料丰富的县域,如浏阳、炎陵等设专章论述;次之者如醴陵、汝城等,分节合章,挨个叙说;又次之者,如临湘、永兴,则在适当位置作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写湖南客家人物,选择标准从严不求全,宁缺毋滥,只写客家身份明确的人物,不强拉硬扯,一共写了九位人物。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间从粵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建立了400多座村庄,在人数的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没有被同化。直到1970年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本书的作者们探讨了香港客家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源流、语言、民居、宗教信仰、环保意识、教育、饮食和生态旅游资源等。尽管香港客家已经因为香港都市化而不断融入本地主流社会, 但是香港客家文化曾经有过一段璀璨的时期,本书希望为这些光辉留下一点记录。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客家学课程的参考读物,同时对有兴趣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在新的学术环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术出现得非常早,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着。原始的制陶技艺,目前只能见诸于书本且残缺不全。然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项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术,现今仍被完整保留下来,它就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是在区域社会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的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从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传播与变迁、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等角度,论述客家民系在广西发展、壮大的历史。全书共八章,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第二章《客家迁桂历史回顾》,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第四、五、六章探讨广西客家的传统观念、宗社情结、文化与风俗,第七章探讨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交往的历史,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集中介绍了广西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本书详尽介绍了客家体育与竞技,内容包括: 足球之乡 史略;亚洲球王李惠堂;彰显民性的客家武术; 捺地割葱 李威光;客家民俗体育与竞技;客家民间体育与竞技游戏。全书通俗晓畅,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客家地区的丰富体育文化,为民众更好地了解、保护与传承客家体育文化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