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收列词目截至1959年西藏民
《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蒙古史诗的文本构成与隐喻意义。从程式到隐喻,是动态的,是蒙古史诗文本在与文化语境的互动中产生并获得意义的过程,包括三个层面:文本、意义、语境,三者缺一不可。文本是意义的载体,有它自己的构成机制,但它的意义是语境所规定的。不仅如此,就连艺人对文本构成机制的运用,也受制于传统语境的约束。因此,本课题研究将蒙古史诗文本放在它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传统文化背景中,从传统的角度审视文本,揭示其创作和传承上的程式化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与传统文化每根神经的紧密联系中获得多重意义的过程;从文本的角度反观语境,阐释和印证传统对蒙古史诗创作、表演、 接受各个环节的深层约束力,揭示围绕史诗表演形成的史诗文化语境之存在意义。 面对浩瀚的蒙古史诗传统,本课题
本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不仅使用大量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回忆录及原始档案,而且使用英印政府、英国及美国政府的大量外交政治档案。后者的征引是目前西方有关西藏现代史研究著作中*为全面、完整与丰富的。另外,作者还相当重视口碑资料,大量征引拉萨街头的政治民谣入史,别开生面,文笔生动。
藏传佛教,又称 藏语系佛教 ,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之外形成的三支佛教(另两支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一,它不是印度佛教的简单移植,而是以印度佛教的思想为基础,吸收了藏族原始信仰苯教的仪式仪轨、神灵观和其他宗教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吐蕃王朝的灭亡使西藏进入分散割据时代,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割据势力都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新兴的封建农奴制逐渐替代奴隶制。 到西藏分裂时期的中期,西藏的封建经济制已从根本上确立,而且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的手工业、商业也发展起来,西部阿里的定日、聂拉木,后藏的拉孜等地形成了贸易商市,在西部古格、北部的洛丁两个地方开采金矿,山南和恩让发展了陶器业。 经济形势的好转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割据势力和教团的合作更加紧密,相互
色彩斑斓、美丽圣洁的岭国由诸佛愿力所化现,又被称作世界中心和见者祈愿向往的人间天堂。自祖先曲潘纳布七代以来,到他的三位子嗣总管王戎擦查根、达戎超同王和僧伦卡玛王时,高贵的紫色董氏天神部落除形成长、仲、幼三大支系,仍然没有出现一位能够统一圣洁岭国的国王。 时至龙年,少年觉如(格萨尔王少年时期的名字)十二岁时,达戎超同王自恃其部落财力、人力以及个人神通咒术的强大,欲抢夺岭国大王之位。但又恐他人对其引发紫色董氏部落内部相残颇有微词,故而,他宣告整个部落,决定举办岭国所有人皆可参加的赛马大会,企图以夺得比赛锦标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获取岭国王位。此时,总管王得到莲花生大师预言,要求其迎请觉如返回岭国登位称王。于是总管王与岭国其他重要人物瞒着超同王,前往放逐觉如母子的地方玛域下部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The story of the Perpetually Weeping Bodhisattva is eloquentlyrecorded in this classic narrativeby the famous saint, Taongkhapa( 1357 - 1419). In the unique style of poetic prose and provocativeverse, Tsongkhapa brings alive to the reader the life of thearchetypal disciple, Perpetu;llly Weeping. The story of PerpetuallyWeeping (Sadaprart,tita, rtae tu ngu) is first mentioned in therenowned Perfection of Wisdom *ure the Prajnaparamitasutra.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 Tsongkhapa pays f'urtherhomage to Perpetually Weeping, recounting his deeds andilluminating the profound wisdom of his great teacher, SublimeWisdom. Perpetually Weeping's extreme acts of selflessness,his unparalled devotion to his teacher and the teachings of thePerfection of Wisdom, enable him and countless sentient beings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 suffering of worldly ex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