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正式出版的具有中国围棋文化白皮书性质的作品。该书深入挖掘整理了中国围棋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展现了中国围棋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功能,系统阐明了中国围棋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对在围棋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由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和形成共识。希望关心、支持中国围棋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领导、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
本书精选了《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宗经》《辨骚》《明诗》《论说》《神思》《体性》《通变》《情采》《声律》《丽辞》《比兴》《附会》《时序》《物色》《知音》《序志》等17篇,用独具特色的 爱读式 排版方式编排,原文与白话翻译行行对应,以达到容易阅读、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目的。每篇后配以精要解读,便于学生解读。
《东皋与西园:南通篆刻艺术史的亮点/江海文化丛书》为记述南通地区历代篆刻家的纪实性文史著作,正文各章节,以年代为纵线,将如皋派、海派、近代各派一一叙述;各章列传的人物,亦以可考的出生年代先后排列,每节叙写一位印人或一个家族印人单元;文章起首为传主概况,依次列出姓名、生卒年份、艺术称号、里籍(籍贯)、字号、笔名、馆号等。 叙述部分为各传主的家庭情况、师承关系、求艺经历、艺坛交往、风貌逸事、学识成就。依据可信的文献资料、前人著述、艺术家著作、手迹、尺牍、报刊剪报、资料卡片、采风口述、家属回忆等多种渠道,加以归纳取舍,努力探索传主的艺术活动和生平事迹;结尾部分,介绍印人一生的著述和出版情况。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选官:孝与古代选官制度》讲述了历代以孝选官的制度。先秦时期“孝治天下”的观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孝选官”也尚处于萌芽状态。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但此后的几百余年间,孝道观念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以孝选官”的分量也随之变化,这也暴露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创建乡约的吕大钧兄弟》主要内容有:吕氏事迹,重点介绍吕氏成长的过程以及吕氏家族的简单历史;书香门第,胆识过人;订立乡约,教化乡人;教化人才,移风易俗;提倡和谐,团结乡人;善待外人,视同一家;倡导人爱,谨遵法度;吕氏乡约内容简单介绍;《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中国历史上部成文的村规民约。这些内容,对构建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起到了的作用。
陈绶祥著的《二阶文明》为“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第三种,由文化学者、艺术史家陈绶祥先生所著,内容与国画有关,旨在唤醒对国画的思考和学习。“二阶文明”是作者在对比了“肉食民族”和“素食民族”的不同之后,对中华 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作者首先从汉字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词如“文”“化”“感”“受”“识”等的基本含义和范畴。接着作者又详细解读了“文明”“文化”从本质上完成发展与转变的原因。为了 进一步论述文化发展时期人类语言的变化,作者还列举了西方“达达主义”的文化背景,借之与中国“牙牙学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展示了中华民族汉语的发展过程和语言特征。之后,作者还从 农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传统造字法以及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引用了先秦名家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二阶文
《汉学研究(0集)》包括:序跋之页、汉学研究论坛、俄国汉学研究、欧美汉学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化视野、亚洲汉学研究、汉学与宗教、澳门文化与汉学、书评及信息等内容,不仅翔实地展现了汉学研究发展的面貌,也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此卷集刊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文献方面,都很有价值,值得一读。
本书在相关文化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多维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基础和影响因素;研究了文化产业风险、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文化产业评估体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产
世居缅甸联邦勐波县回甲新寨的尖头阿卡人,是中国哈尼族的一个分支。多年来,由于尖头阿卡人跨境而居,加上交通闭塞、山高水远,其神秘的历史文化犹如迷雾,一直未被外学界所知。《红河学院国别研究丛书:缅甸尖头阿卡人文化调查研究》以回甲村为主要考察点,通过艰苦的田野作业,对尖头阿卡人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民间文艺等进行了实录,力图通过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反映尖头阿卡人与中国哈尼族的历史渊源以及迁徙在异域他乡的发展变迁。跨境的考察虽然艰辛,但是我们深信,随着哈尼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境外的哈尼族文化将逐渐掀开历史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
曾瑜主编的这本《走出象牙塔文传学霸》讲述了锦城文传通过特色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学业方面的 校友,他们代表着锦城学子、文传学子的拼搏与进取,代表着锦城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传培养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已被社会的认可,是学院“一体两翼教育”的践行者,并以此来检验我们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