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回顾我国三十年来和国外四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对我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为根基,建构起符合我国师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般路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探讨的是历史教育研究中为基础的命题 历史思维能力。这个命题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版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属于中层理论,旨在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不仅有中层理论的建构,还对我国的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对历史教育学者、课标专家、教材专家、中学历史教师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在人类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被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力量深深打动,依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共享激荡心灵的瞬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此产生。讲述这些内容的故事就成了 神话 。探寻神话的意义,与每个生命、每个民族息息相关。然而当今世界,人们弄丢了 神话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系渐渐缺失,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就是日本首位荣格派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格外关注神话的原因。在本书中,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是怎样从神话文本出发,指向日本人的心灵。为了分析文化的深层,他让自己沉浸在神话世界。在他看来,那些历经岁月淘洗流传至今的故事,无疑是*好的分析对象,潜藏其下的便是心灵的海床 原来,年代久远的神话依然活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 日本神话是世界神话中独特的一支,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
当代的中国大陆已成为优选的消费大国,各大城市里品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里,已经可以看到休闲消费的繁荣现象。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因应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本书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到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作者总结指出,“消费”就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并说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本探讨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际运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审美这四个方面,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通过教学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从五个专题切入,分别是: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专题又分为小、初、高三个学段展开叙述。全书汇集了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对各学段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老师用更有效、实用的方法教
本书以从文化角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这一重大问题为使命,以 文化精神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 为理论假设,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从历史角度诠释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实现文化的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