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终身执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于中国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词学通论》《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霜厓词录》《霜厓曲录》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多种。在20世纪吴梅是能够和王国维相提并论的戏剧学大师。 《顾曲麈谈》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
本书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的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 非遗广西 丛书的一个分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壮族天琴艺术的音乐特征、弹奏技法和演奏形式,相关音乐人、传承人对天琴艺术曲目和形制孜孜不倦的改造和创新,以及炫烂多彩的天琴舞台和传播影响,使读者感受到承载在天琴这一壮族独有的民族乐器上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全书极具艺术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北京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1.8平方千米,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 本书由香山管理处教授级高工高云昆撰写,主要分6个章节,从香山的地理、名胜、人文、历史、现代等方面系统介绍香山,配以200多张精美插图,与《故宫》《颐和园》等图书组套销售。
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正文部分,二是调查报告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在正文中,研究内容又分成两板块:一个板块主要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面具文化的基本分类和基本面貌、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文化的传承、面具文化的传播六个方面(共六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另一个板块在认真总结西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面具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可供实践操作的保护措施以及利用对策。
人生的ABC是什么呢?就是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廉、耻十个字,就是做人的基础。只要真正把这十个字学会了,掌握了,领会了,人生之路肯定能走好。 本书是高昌礼部长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传统文化论坛上所做的传统文化报告的汇编。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何在基层推行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实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作者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察,对现实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巴土是指以巴人发祥地湖北长阳为主体的鄂西、川东、湘西一片区域,主要包括湖北长阳、五峰、恩施等。本书是由两位土生土长的两代长阳人共同完成的。覃自彦口述,李红霞整理,共170个故事。分为传统故事篇和当代故事篇两大类,约15万字。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民间生活百态,讽喻劝勉,寓教于乐。既有对真善美的歌颂,又有对假恶丑的鞭笞;既有田中耕作,也有对簿公堂;既有诙谐幽默的篇章,也有励志教育的事例。故事中还夹带了许多对联、四言八句等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故事内容积极健康,语言文字通顺流利,字词句意表达精炼,故事结构形式新颖,叙事风格幽默风趣,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方文化色彩浓厚,是一本难得的原生态民间故事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品位。在后期整理加工过程中,李红霞尊崇科学编撰原则,大量保留原滋原
《滇西北怒江流域巴尼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以分布于滇西北怒江流域白族各支系中生存环境封闭、古老文化保留完整、发展程度滞后的“巴尼人”为研究对象,将“巴尼人”与大理白族、滇西北澜沧江流域的“那马人”及滇西北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等民族置于一个共时性的互动关系之中,采用“客观文化特征研究法”和“主观认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近乎全面的文献占有的基础上,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上充分展示和探究了巴尼人在社会经济及人口、族称、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变迁状况及其原因,解答了这一群体所产生的民族认同的相关缘由和问题,反映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支系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变迁之后,伴随而至的表现在民族认同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本书是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研究,希望在理论上达到厘清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类型,进而归纳其文化功能,揭示其社会价值,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在实践层面,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寻求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释与梳理,包括节日文化、流域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保等;第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组成要素研究,包括节日文化的内容、内涵、载体、演变等;第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对策、实践意义,以及具体的传承与保护运作模式;第
本书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谋篇布局,分为起源篇、文化篇、伟业篇、伦理篇、修养篇、风俗篇、杂篇七部分,以散文和随笔的笔触,带你探寻华族始祖起源,创世神话,民族文化图腾,以及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基因。以精简的文字和图片勾勒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灿烂文化的全景,并加以作者的论述。 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刻,本书站在时代高度典藏式地梳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视觉新颖独特,是一部承续华族血脉、激扬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好书。
《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由副岛一郎所著,本书共收论文10篇。今人研究唐宋古文复兴运动,多着眼于其与韩愈的关系,副岛一郎先生另辟新境,深入研究宋代古文复兴与柳宗元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而《从礼乐到仁义》一文则解答了中唐古文家为何大力提倡仁义这一疑问。本书一文揭示了刚毅尚骨气的人格类型与古文复兴的关系。这些论文反映了日本学者细读文本、深潜多思的学术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选择了中国文化史上*代表性、*影响力的30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依照中国文化发展的流变,对每一部经典著作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探索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全书既历数和陈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源流和学术沿承,又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全貌和体系,呈现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具有中国人文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纲领性读本,也是一部兼具学术品位、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举的经典读本。
二〇〇五年的端午节,在猎德涌,我亲眼目睹了几位白发苍苍的村民,在炎炎烈日下,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向水边,为自己族姓的龙舟队挥帽呐喊;在珠村,当几经周折,穿桥而过的龙舟队伍向村中划来时,村民们欢呼雀跃,鞭炮声长久不息,我似乎感觉到埋藏在村民心底的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的释放。显然,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像我这样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
本选题是一部以湖南通道县坪坦乡的一个侗族村寨阳烂村作为典型标本,综合研究侗族行歌坐月婚恋习俗的文化人类学书稿。绪论部分为学术界近年相关研究综述,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对阳烂侗寨 行歌坐月 习俗的文化背景、场域、隐喻、目的、功能、变迁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等进行了演绎式的分析,结语重点在于总结阐述民族传统习俗的价值,认为它是重塑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砝码和载体。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很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代表作如《叶尔塔尔根》、《阿里帕米斯》等。 哈萨克族还有节日礼俗、人生礼俗、婚姻习俗等民俗事项,以及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相互济助等习俗。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背擦摸食物;*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
本书收录了德、日、英、法诸国学者发表的回鹘研究的重要著作,均获作者授权,已在不同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原文既有德语,也有英语论文,可为国内回鹘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云、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我们不难了解到,但具体到民间,到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就未必完全了然了。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提供的正是手材料,有立德夫人租居中国民众之家观察到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思想性格,有她游历各地见识到的田园风物、街巷状况以及西方生活方式渗入后中国民间的悄然变化,还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同中国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等。在他者之眼的审视下,彼时中国予我们的感觉固然有疏离和偏倚,但也呈现出一些新奇的方面,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是值得我们阅读和思索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 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绍济发展。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水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以中国水利史为主线,力图总结中国水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水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讴歌古人淮水、用水的不朽业绩,展现丰富多彩的水利文化,为学习水利这门学科奠定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