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彝族审美文化》是彭修银教授主编的,《彝族审美文化》从探测彝族历史起源和宗教信仰入手,试图通过“深描”的方式去发掘彝族审美文化的深层内涵,对蕴藏在其宗教、民俗、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绘画等方面的审美特性,做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希望读者能通过《彝族审美文化》对彝族的审美文化有一个既全面又微观的了解与把握。彝族作为中国西南边陲颇有特色的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独特的民族创世史诗,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有独特的民俗和礼仪,在其仪式化的形式中包含了其宗教、哲学及美学的内涵。彝族的叙事诗《阿诗玛》作为一个民族的寓言式的作品,是彝族丰美的民间文学的结晶。彝族各支系万紫千红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爱美、尚美的直观的体现。彝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典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 奥斯汀代表作,也是其受欢迎的一部小说,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恃才放旷而傲慢不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冰雪聪明而固执偏见,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不断。在历尽百转千回的种种心灵磨难后,他们终于放下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喜结良缘,使爱情之花如出水芙蓉般盛开。小说情节曲折、极富喜剧色彩,语言自然流畅、机智幽默,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所表达的婚姻观,影响了数代人,堪称文艺青年经典。
《安邦兴国部》讲述了格萨尔接任阿朗部的首领后,励精图治带领阿朗部人民翻身致富,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奋斗历程。 在众天神和阿朗恰干的帮助和鼓励下,格萨尔首先为民众送去了赖以生存的粮食,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接着他又肃清了阿古加党统治时期遗留的积怨流弊,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策略,实现了阿朗部的复兴。他还多次亲赴各地探访,体察民情,调集各路将领,并想出很多办法为民众谋划幸福生活。通过他的竭力筹措,阿朗部民众逐步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本书是由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王国明教授翻译。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是文毅先生牵头的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多学科多角度地对苗族芦笙文化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从历史源流、芦笙的形制、种类、制作、工艺、曲词、舞蹈,以至吹奏方法、保养维修、相关民俗,以及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洋洋数十万言,图文并茂地予以展现。同时还与侗、水、瑶、仡佬、畲、壮等民族的芦笙文化作了分析比较,也对*代表性的滚山珠、*舞、长衫龙三个芦笙舞进行了具体而微的介绍和探究,集全景与特写于一体,充分反映了苗族芦笙文化的特色及其价值,书中以锐利的目光,审视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有的已经严重脱离了原有的社会生活基础,甚至出现了某些假民俗、假文化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芦笙文化日趋式假的原因,作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之提出了可贵的建议,供各有关方
《新疆民族研究》是新疆民族、历史、社会以及艺术等相关研究领域新的学术园地。《新疆民族学》的视野宽阔,它以新疆为中心,透视中国西北、环视中亚诸国、放眼世界。立足田野,重视理论,关注民生、聚焦热点, 内容涉及中国西北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民族、社会与艺术等领域的田野调查资料、学术论文以及优秀的田野调查笔记、读书心得、图书评介、学术综述、学术动态、人物访谈等。 《新疆民族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追求真理为己任,鼓励探索与争鸣,以完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融汇不同理论与学派,将传统与创新凝汇一体,不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扩大不同学科间的交汇空间,纳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及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于一熔炉。《新疆民族研究》像一面多棱镜,鼓励创新,大力推出多视角和多侧面的解读范例;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