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本书采访的学者20人,*长者梁旭先生79岁,不足60岁的4人。主要是云南地区*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还有加盟者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云南大学出身的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五人。他们的访谈,视野开阔,学术性强,颇多建树。通过访谈内容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方法、时代精神。内容涉及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等,这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宗教学学者都是曾经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这些人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以及成长经历本身都是宝贵的资料,能够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极有意义的。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中国古代神话》是由神话学专家袁珂撰写的*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羿和嫦娥的故事等对中国神话作了*全面、完整的讲述。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古人生活面貌的好书。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诸神的起源》是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产生的经典著作璨若星河,为方便当代读者选好经典、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隆重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研究》以滇桂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为重点空间,从区域整体史的角度,分四个时段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进行纵向勾勒和横向比较,既考虑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民族古代史的区域差异,又重视其整体性特征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研究中充分考虑文明起源和古代王朝或地方政权民族政策对民族源流与分布的影响,在孟高棉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与交融、土司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分布的影响、主体民族的崛起与中南半岛民族分布的演变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大国工匠》丛书作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是为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而策划的,共编写10卷,分别为《文》《艺》《彩》《织》《绣》《器》《雕》《金》《复》《新》。本丛书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参考,由采编人员深入匠人工作地,经实地调研、采访、拍摄,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将上百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故事分别编入其中,让那些湮没于民间,甚至于几近失传的非遗技艺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娓娓道来的传承人故事,介绍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匠人气质、匠人风范,宣扬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读者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保护。 《艺》介绍了10种与曲艺艺术相关的技艺及其传承人,包括斫琴技艺,宣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该书是壮族师公举行法事时演唱的歌,由二十四个古壮字手抄本组成,全是诗歌体裁,讲究押韵,诗句优美。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奉劝世人诚心行孝,行善积德,知恩图报,建立和睦家庭,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白裤瑶民族服饰》对白裤瑶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被列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作者通过在白裤瑶民族地区多年实地调查获得的*手资料,本着传承为本、技艺为先的思路,对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形制与规范、制作与技术、人文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从而审视白裤瑶服饰的形成与构成特征。全书结合近500幅图片,详细描述白裤瑶各类服饰的形态和色彩构成规律,结合物、人、环境、历史等因素,强调白裤瑶服饰的整体性、立体性、真实性,旨在实现对白裤瑶服饰形制及工艺技艺精华的研究与传承。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白裤瑶服饰承载的深厚文化,从而弘扬丰富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连城气候适宜草药生长,药材资源较为丰富。编辑出版本书目的就是挖掘整理药材资源素材,汇集经验,展示成果,推进交流共享,传承优秀文化,为促进连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服务。共分四篇:1.药草篇,介绍连城草药资源;2.药用篇,收集了连城医疗工作者及民众利用草药治疗疾病的案例;3.药膳篇,着重介绍连城民间用草药烹制的传统药膳;4.药话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对连城客家本土草药有关知识进行介绍。本书是连城民间草药应用过程的记录,是连城人民创造及传承优良文化的展示,可供借鉴,可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