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揭示了 狐仙崇拜 文化背后隐藏的民众诉求: 清代文人笔记中,男狐常常化身英俊的 胡郎 专门魅惑世家小姐,结局总是被棒打鸳鸯,仿佛一场寒门士子想要入赘豪门的逆袭梦;一位女子在婚礼前夜突然被狐精附身,借狐精之口勇敢地拒绝包办婚姻,上演一场超时空的古代版女性 自由宣言 ;而在明清乡野,狐仙附身村民戏弄官员,令官印失踪、文书不翼而飞,背后的真相其实是百姓对官府压迫的无声反抗......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民间怪谈,实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急切诉求。
《良训传家》一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特点都不尽相同。本书田野调查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主,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主要记述了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配以66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使得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皮影教材分两册,此为册。重点介绍皮影文化。学习内容为皮影的基本技法和欣赏的学习,内容上是要引导皮影零基础的学生入门,学会皮影的基本技法、学习皮影的文化,并能学以致用,以皮影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以美装点我们的生活。教材中每课设计了皮影小讲堂、皮影小学、皮影小剧场等组成: 1.以趣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事和问题都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 2.课文正文和图:学习的内容; 3.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皮影欣赏模块:欣赏优秀的皮影作品,开拓学生思维; 4.艺术实践,学以致用。
陈杰编*的这本《良渚文化的古环境》试图从人类文化和地理环境两方面的结合来探讨良渚文明在长江三角洲的兴起、扩展和衰落的过程,还原历史真相与原貌。分成 环境视角下的良渚文化研究 、 良渚文化的古地貌 、 良渚文化的水环境 、 良渚文化的古气候 、 良渚文化的动植物景观 、 良渚文化聚落与环境 、 良渚文化生计与环境 来分别进行探讨,并以 适应于失控 文化生态史观下的良渚文明 作结,结构紧凑合理,既是专业*作,又不失可读性,是一本一般读者了解史前文明的佳作。
常言道,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如何一窥文学的门道?如何欣赏文学的热闹?又如何从文学的门道中看出更多的热闹?本书为王鼎钧先生自编随笔集,三十余篇文字分作两个板块:一部分偏重文学与艺术欣赏,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是作者九十高龄仍不辍笔耕的新篇;另一部分也谈文学与艺术,乃是自旧作中更有针对性地甄选而出,与新篇彼此生发,互为补益,拼合出阅读与写作的独家心得。 文学的欣赏与创作,都既离不开先贤引领启发,也需要自家思考实践。 滴青蓝 就是滴墨水,青与蓝,既指代不同颜色的钢笔墨水,又有 青出于蓝 之意。以此统摄全书,其深意在此。
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工具的更新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减少了外物的束缚、牵制、羁绊。但古今中外,物噬主、钱吃人、人为物役的事例不胜枚举,被名缰利锁捆绑、被欲望蒙着眼睛、被权力牵着鼻子、被孔方兄推磨沉沦的人何其多?心为物役,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试看《庄子智慧》如何应答这千年之问题。 今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都已经被物化。应物,亦为应人,应己,应心,应世,应事,应有无。应物,应之何物?不妨走入《庄子智慧》,领略庄子之智。 人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过程,而终目的是为了成就自在、通达无碍的人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任何一种手段和方法都是为这一目的来服务的,我们应在乎这个真谛而不应拘泥于手法,不妨领略庄子的 得鱼忘筌 得兔忘蹄 得意忘言 之智。 让我们一起来慢慢
小山田了三编著的《桥》是“万物简史译丛”之一。以在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现代桥梁的原型为例, 解读了寄托在桥上的古人的思想,并追溯了桥所展示的传统技术的发展。读者放眼人类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桥的同时,可细细品味每一座桥所蕴含的深奥文化。
《万物简史译丛:枕》以幽默风趣的笔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 线 , 结合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 以独特的视角详尽地阐述了枕头的文化史。 作者摒弃了以往此类书籍枯燥乏味的叙事手法 , 加入了与枕头有关的民俗、民间传说以 及大量的插图 , 内容贴近生活 , 使全书通俗易懂 , 趣味性十足。这不仅是有关枕头的文化 史的学术性书籍 , 更是一本可以置于床头愉快阅读的枕边书。
观音信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深厚积淀。观音信仰能够在中国如此源远流长,如此根深蒂固,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中印佛教关于观音信仰、观音身世的不同说法均有各自本土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印度佛教的观音说法是在印度古代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具有“西天神话”的印记,表现出虚拟人物形象,有着极强的宗教色彩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中国佛教的观音传说与中国传统认为女性善良可亲可近一致,与中国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一致,遂为中国民众接受。中国观音之所以能够成为民众虔诚信仰的“人格神”,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佛”,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观音慈悲善良精神的追求。 观音民俗文化现象展示和张扬的示外乎从一种精神文化中去追求和改善人们的道德心理和人格,追求营养社会的道德规范,追求实现人与自然
本书是部系统介绍北京民俗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各类民俗事象丰富内容的,既通俗,又具有学术性的专著。它填补了北京民俗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广大读者在了解北京民俗史的同时,感受传统,亲近民间,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书的写作,力求通过对过去的回顾,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利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从中探索出北京民俗文化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北京民俗地域性特点,以及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为在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特别是作者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书从谚语、饮食、日常生活、传统手工技艺等多个方面,展示了蕴含在民间文化中的集体智慧,可供想要了解民俗的读者阅读。 书中既有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也有翔实严谨的史料考证,对于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化的读者,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用简洁明了,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朋友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姓氏渊源、传统饮食文化、民间体育游戏、传统礼仪、传统民居等诸多民风俗情。每一部分内容都精挑细选,非常具有代表性,还穿插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旨在立体、形象地展示博大厚重的中华民俗。 本书是一部展现中华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阅读此书,犹如欣赏一幅幅浩瀚、生动的中华民俗风情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