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 先秦诸子 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朝阳幼儿园结合自身对绘本剧的研究而梳理出来的思考与成果,包括理论基础篇、实践过程篇和案例分析篇。理论基础篇包括绘本阅读及戏剧的相关理论,绘本剧的价值,绘本剧的理论架构;实践过程篇重点从 读 编 制 排 演 五个方面阐述绘本剧的实施过程,包括其中具体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案例分析篇则是结合幼儿发展的多个角度,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绘本剧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如何实现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是针对我国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和骨干力量的实际情况,参照全国现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和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均运作水平编写的应用性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均是在群众文化活动操作当中经常运用的基础的知识,因此作者将相关理论进行简化,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尽量满足全国各地大多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需要。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回归教书育人本源,立足学科课程本体,开展更高质量的学科育人实践,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本书分四个章节对当前中小学 学科育人 的内涵与要求、现状与需求、结构与方法、路径和策略、条件和保障等进行了探索。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厘清了学科育人的内涵和外延,说明了基于学科育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基于学科育人的区域调查和校本实践,分析提炼了当前学科育人的基本结构、主要机制和关键举措;并对学科育人的进一步深化落实提出了发展建议。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基于中小学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要求,聚焦16个案例,从 理解性认识、解构性定位、指向性设计、实践性行动、反思性发现、批判性建构 六个方面,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定位,明晰学科育人内容要求,说明学科育人设计思路,表征学科育人具体过程,思考学科育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群众文化学,是研究群众文化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在还没有群众文化专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主要是艺术类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其他各个门类的专业人员,他们有专业技能、有从事群众文化的热情,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群众文化不同于专业文化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应当掌握群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馆(站)系列: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 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本教材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概括介绍公共服务的发展历史、界定、分类、模式及影响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西方经验与我国国情,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需要,深入就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与创新论述: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界定、内涵、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史、既成模式与经验教训;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六、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的科学测度;七、 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系统;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管理
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伦理道德意涵的职业,涉及诸多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没有明确而系统的伦理规范的状况下,教师大多依靠本能,直觉或者日常生活经验处理各种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极易因教师的非专业行为而导致虐童事件频发。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正处于历史以来少有的大发展时期,在普及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的规模急剧扩大,如何保证幼儿教育的过程符合道德伦理价值规范,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幼儿教育要真正走向专业必须要有一套约束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我国在2011年出台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6年由*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专业标准》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板块进行了规定。而针对教师行为层面与意识形态上的要求相对涉足较少。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应
本书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融合了后期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的主要发现,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网络师生互动的前沿成果。其主要按照 描述 解释 预测 促进 的逻辑主线,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师生互动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微观宏观多层面的考察。主要回答了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在内容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师生交流的消息反映出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师生互动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怎样的结构模式,学生对网络师生互动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测量网络师生互动的现状,哪些学生变量可以预测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等问题。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信息化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启示和建议,展望了未来网络师生互动的研究趋势。本书既为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广
自2008年起,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以《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形式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连续展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领域发展情况,2008年度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从文物事业向文化遗产事业的拓展、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化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遗产管理水平以及评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给出创新的或填补空白的成果,以大体上完整地并在某些方面尽可能精确地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全貌。本书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评估报告、热点问题回答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评估报告将连续展现各省市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农村文化礼堂是一个新生事物,建好、管好、用好农村文化礼堂,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杭州各地围绕推进农村文化礼堂 建管用育融 一体化,总结工作实践,借鉴成功经验,守正创新、笃实前行,形成了不少有特色、有价值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成果。本书把这些创新举措和实践成果汇编成册,希望能给农村文化礼堂的提升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 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 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 新、 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 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 格局的 背景等重要问题,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 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 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 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 教和其他 在当今 格局中的现实影响等。
《英国大学的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体系》从英国大学文化的视角解析了英国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其次,从人才观与质量观入手阐述了英国大学质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再次,对英国高等教育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就其现状、改革趋势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后,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化共生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构建研究》试图把和谐文化划分为广义上的和谐文化和狭义上的和谐文化。所谓广义上的和谐文化,是指称人类*别的文化形态,是融合世界各种文明,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文化形态的精神精髓且具有一定高度的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属于和谐世界的范畴;所谓狭义上的和谐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为了满足该国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出的历史考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线,以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西方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支线,系统考察社会主义和谐问题提出经历了哪些过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共生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现状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