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以下简称 联盟 )成立于2014年10月,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发起的非营利性组织,联盟会员校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119所学校。联盟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每届年会围绕不同主题展开研讨。2015年联盟*届届年会主题为 阅读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6年联盟第二届年会主题为 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 。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年会成果、广泛传播年会声音,将各国基础教育学术成果、实践成果迅速转化为大众认知,参照国内外会议通行做法,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现将年会中外专家发言讲演主要内容,撷其精华、结集出版。
教育机会分配既是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个很现实的民生问题。其分配的公平性不仅在于入学机会获得上的公平,也在于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保障与对待上的公平,甚至可以包括受教育结束后的就业与社会流动前景的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通过对全国9省138所各学段学校1023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学生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的认识情况,并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据此提出了促进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分配的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分配公共资源,围绕这一命题,应廓清体系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如何建设基层文化综合体、如何推动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对接、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这本由阮可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与浙江实践)》基于浙江的创新经验梳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以上命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索,值得相关部门和读者参阅,借鉴。
本书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及留学生管理方面的结晶,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的发展历程,对从事留学生教学、管理以及对外汉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希望了解留学生教育的读者都会有直接的启发。 本书收录的文章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同时还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实例,提出了留学生教学的因材施教和因国施教等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基于对外汉语是一门综合性的大文化课程,本书也收录了部分与留学生教育有关的文化和文学方面的文章。本书融基础性、探索性和前瞻性于一体,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这个事业,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本书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0年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总体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与班集体建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11个专题,在每个专题的具体写作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专题内容进行纵向梳理与研究分析。旨在通过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2030年是我国从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承接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间节点,未来15年也是中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是什么样?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世界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又是如何?本报告依据的统计数据、采用规范严谨的模型方法对此进行预测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复杂的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2030年的中国教育将呈现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型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面向人人、提供有选择的高水平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中国教育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不对教育系统进行结构变革,2030年中国教育仍将存在如下短板: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仍然突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迈向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环境、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本书提出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和实施文化价值战略、文化自主创新战略、文化国际传播战略。
在社会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及传播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给在线口碑传播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交网络在线口碑信息传播模型研究》从理论模型角度分析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商品正、负面在线口碑的传播问题,分别从消费者、网络结构及口碑本身三个角度对在线口碑传播模型展开研究,结合复杂网络科学、信息传播理论、文本挖掘等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消费者兴趣转移行为、网络动态结构以及口碑情感等因素对在线口碑传播的影响,发现社交网络中口碑信息及情感的传播机制和规律。 《社交网络在线口碑信息传播模型研究》可作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拓展参考书,也可供其他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0年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总体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与班集体建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11个专题,在每个专题的具体写作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专题内容进行纵向梳理与研究分析。旨在通过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专著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当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新形势为背景,系统探讨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专著认为,文化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国际政治有着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如在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国家主权斗争、全球化进程、国家对外政策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专著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本方法,分析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既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关系,基于充分的事实资料,又要用变化和联系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中的文化问题,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不夸大或过分强调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