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回归教书育人本源,立足学科课程本体,开展更高质量的学科育人实践,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本书分四个章节对当前中小学 学科育人 的内涵与要求、现状与需求、结构与方法、路径和策略、条件和保障等进行了探索。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厘清了学科育人的内涵和外延,说明了基于学科育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基于学科育人的区域调查和校本实践,分析提炼了当前学科育人的基本结构、主要机制和关键举措;并对学科育人的进一步深化落实提出了发展建议。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基于中小学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要求,聚焦16个案例,从 理解性认识、解构性定位、指向性设计、实践性行动、反思性发现、批判性建构 六个方面,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定位,明晰学科育人内容要求,说明学科育人设计思路,表征学科育人具体过程,思考学科育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本书是国内shou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的研究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本书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为破解百余年来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的 古今中西之争 提供了科学指南,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绩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
《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从阿富汗大佛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如何进行保护的过程出 发,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而在吸收 、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础上,侧重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的世界遗产保存国际合作 计划,以及欧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法国巴黎、法国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的自发性可持续 发展实践,通过遗产保存、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的多类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城 市发展和谐性的关联,并从中提炼出实际的政策指导和操作意义。作者林志宏希望借《世界文化遗产与城 市》抛砖引玉,唤起大众关心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与发展的热情,共尽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世界 公民责任。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 双一流 建设问题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科技创新系列讲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实力、人才质量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遴选了100余位院士,就 双一流 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本书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融合了后期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的主要发现,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网络师生互动的前沿成果。其主要按照 描述 解释 预测 促进 的逻辑主线,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师生互动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微观宏观多层面的考察。主要回答了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在内容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师生交流的消息反映出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师生互动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怎样的结构模式,学生对网络师生互动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测量网络师生互动的现状,哪些学生变量可以预测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等问题。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信息化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启示和建议,展望了未来网络师生互动的研究趋势。本书既为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广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章 绪论………………………………………………………… 3一、建筑,作为一种文化 /3二、传统营造:中国传统建筑之形与意 /11三、现代探求:走向新建筑 /28四、概念、缘起与特点 /39第二章 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变异……………………………………44一、千古奇遇:市场诉求与环境软化 /44二、文化变奏:多元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48三、创新时代:特色建设与民族复兴 /57四、整体提升:建筑创作观念的变异与拓展 /62第三章 中国建筑理论创新与突破…………………………………69一、现代建筑理论的探求之路 /69二、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的拓展 /75三、可持续建筑探求之路 /79四、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发掘与传承 /92五、新中国建筑文化的探索 /106六、建筑遗产保护之路 /110第四章 中国建筑师的地域性探索…………………………………122一、新中国建筑师的代际传承/122二、新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权威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外文系日语本科,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神户大学、爱媛大学、山口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本报告立足于67家 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 文化政策 这一重大问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全书包含了总论、行业观察、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四大部分。总论梳理了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特征。行业观察主要以实验基地为中心,对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行业进行观察研究。理论研究部分集中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理论思考。案例研究部分汇集了多家 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的典型案例。
《阅读之乐 分享之怡 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案例与指导》集合了乐怡幼儿园幼教教师对于分享阅读的研究成果和认知体会,该幼儿园自2012年6月建园,确定了以 分享阅读 为园本特色课程,从教学实践到阅读月活动的组织,梳理出了适用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若干,并于2014年立项了区级一般课题《以 分享阅读 为载体,探寻提高幼儿阅读兴趣有效方法的行动研究》。本书内容丰富,案例多样,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文集。图文并茂,系统介绍了幼教教师应用 分享阅读 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多种教学理念和认知体会,分享了该幼儿园教师在实践和完善 园本课程 中的宝贵经验。
自2008年起,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以《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形式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连续展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领域发展情况,2008年度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从文物事业向文化遗产事业的拓展、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化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遗产管理水平以及评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给出创新的或填补空白的成果,以大体上完整地并在某些方面尽可能精确地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全貌。本书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评估报告、热点问题回答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评估报告将连续展现各省市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状况。
本书以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为主题,分总报告、专题报告、案例报告、综合报告、区域报告和附录,对河南省2022年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202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河南省以文旅融合战略为抓手,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探索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将河南厚重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润文化滋养。
当前世界文化产业正处于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数字文化产业在国家软实力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提高国家软实力,已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共识。本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着力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演进路向和机制性障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实证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行业路径和规制策略。
1901 1911年是皇帝制度*终崩溃的历史阶段,教育体制发生重大转型,新式学生在中国崛起并逐渐形成影响力。该书选取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浙江一隅,通过历史大转局的理论视角,从学生的学业、革命与前程的视野,来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学生的学习、思想、行动与进入社会等问题,还原其早期教育生活。以 学生 社会 国家 为暗线,通过154人样本库,对清末浙江学生的社会进入进行职业、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定量、定性分析,探究近代大转局时期的社会分层与历史变迁,揭示社会结构与国家形态演变的动态进程及内在规律。基于理论和实证相契合的研究框架,尝试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