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Leo Thayer(1979)曾说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类沟通问题)与两个世纪前孔子所思考的问题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完全彻底了解沟通现象”之后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为此,跨文化交际学学者和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懈努力,期望能更充分地解析交际的复杂过程。本书作者Stella Tin9—Toomey就是涉足此领域较早的学者之一,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人们对多个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特别是在研究种族/民族认同、跨文化冲突管理、文化认同和跨文化“面子观”等方面,她发展的理论获得了广泛赞誉。 《文化间的交流))正是融合了Tin9—Toomey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经验的一本基础读物。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有五大特点:1、全书由统一主题——“留心(Mindfulness)”概念贯穿;2、介绍了一个涵盖知识、动机和技巧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论诠释模型
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介绍了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被自觉揭示出来,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所实现的观念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与人类如影随形的文化自然被看成是实践的产物,而非实践之外的神秘东西。为此,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就有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必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作者正是立足于这个角度,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相应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那种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取向才是文化的本质,这是文化具有“化人”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在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共享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性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在文化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每一个发展都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步。全球化时代的交往普遍化是由资本的推动而行进并以资本为主导的,
《大时代大担当 中央民族大学讲座》为 王财贵65文集 中的一种。王财贵先生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 儿童读经运动 ,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学者之一。他不仅关注儿童的经典阅读,也关注成人对于经典的学习吸收。本书为王财贵先生2011年及2015年的几次演讲结集,内容涉及读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儒家经典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中西文化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对地方政府的竞争及其竞争秩序的治理进行深入研究,着重论述了: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理论基础;消极竞争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消极竞争行为的形成机理;竞争秩序的治理机制。本书还以我国的长三角洲区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规制长三角洲区域地方政府的竞争秩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机制的创新、市场制度的完善、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等方面着手。本著作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竞争秩序的形成路径,对消极竞争行为形成机理做了多层次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将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概括为资源模式和制度模式,提出了治理竞争秩序的有效对策。本书将有助于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竞争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与理性。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本书上篇侧重回顾四十年传播学中国化的历程,分析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学术争论和未来发展。下篇一方面对传播学各主要研究领域,如说服传播,政治传播等研究成就进行专题评述;另一方面则按年代主要探讨大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厦门大学为基地开展华夏传播研究开始到当下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力图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本土化重要领域的成果。
暂时没有内容
2006年10月11曰至12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甘肃省环县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总结、交流各地开展试点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与经验,并就如何借鉴试点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研究和讨论。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于2003年启动的一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系统工程。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实施,“保护工程”采取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通过试点地区或项目的积极探索,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保护工作经验。为此,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40个项目,其中综合性试点6个,专业性试点34个。40个试点项目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及有关
普陀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普陀更是东亚海上丝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距日本长崎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历史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通过航海在这块海洋区域得以实现并相互融合,因而在普陀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人文遗存,如春日丸与桃花岛的白雀寺、如韩国孝女与东港的沈清院,如日本高僧慧锷与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等等,在史书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如16世纪东亚民间贸易中心双屿港,如古代海商航行风动力帆船的主要通道、被成为普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石牛港等等,至今普陀人民和日韩两国沿海一带的人民仍保持着许多生活习俗包括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性。
由江涛编著的《跨文化交际教程》共分十一章, 结合案例讨论了文化和交际的关系以及文化对于交际 过程的影响,书中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及新方法,以适 应跨文化交际发展的需 要。书中主要介绍了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 知识,即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语境与交际、面子 与交际,比较了中西方价值 观的差异及不同文化的谈判风格、习俗礼仪,阐述了 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问题 和解决方案,即交际障碍、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 力培训及不同文化的交际 模式。 本书观点新颖,条理清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国 内外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和 现状,还可以体会到文化和交际的密切关系。文章深 入浅出,对于外语教师、 大学生以及从事外事工作和修学旅行人员都将有所裨 益。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深入分析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国形象的策略,如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改变中国媒体的形象、扩大中日民间交流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论述清晰、内容丰富,在写作中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兼顾问题与策略,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本书的全文逻辑思路是,从学术概念、战略意义、全球化背景起航,围绕着中西跨文化交流,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机遇挑战到对策建议,终落脚点是如何促使中西跨文化交流向着有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该对于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怎样的积极回应,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在欧风美雨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自身的影响力。全书正文共有8章。
《实用跨文化交流教程》包括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四个部分: 部分对本单元涉及的话题作一个概括介绍。第二部分提供一篇课内阅读、两篇课外阅读文章。课内阅读文章后列有词汇表、难句解释,并且编有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阅读理解题、讨论题等)。两篇课外阅读文章后也有难句翻译、阅读理解练习。第三部分设计了与话题相关的课堂活动,包括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第四部分提供背景知识,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是学生自学或教师备课的有力帮手。本书由李果红任主编,郭亚莉、姚冬莲任副主编,刘绍龙教授、楼荷英教授审稿。
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全国各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有1600多人,有一些又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和俄国等地。这其中有许多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如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聂荣臻、李维汉、蔡畅、李富春、王若飞、向警予等等。本书对这些满怀改造中国理想的青年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多角度介绍,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实地考察,以及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