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发展历史中最为关键的外交事件之一,其政治层面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广泛讨论;但同时,作为18世纪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内容却鲜有学术探讨。本书作者聚焦于来华使团的图像创作活动,通过梳理使团艺术家在本次旅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市民人、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以及这些素材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工与流传,强调了该图像创作过程中艺术、科学与外交的碰撞与融合。由此,作者指出,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中国归来马戛尔尼使团各成员实际上具备了一种多元的中国观,这些观念付诸文字与图像,塑造了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杂认识。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交流卷,围绕 汉唐记忆与丝路文明 专题,以考古新发现为先导,纳入中西文献的养料,采用 世界性 做大视野的思考观察,从小处着手,采撷历史亮点,推出了一系列别有路径的研究成果。作者结合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看万件物 的践行,以及参与过多次文物精品展览的策划,通过 文字与文物 廊道与线路 叉口与中心 ,反思多元与碰撞后中国文明曾经达到的独特高度,了解欧亚古国与古代中国或隐或现的文明联系,既对十字口文明圈辐射有理智启迪,也再次证明文化交流是人类通向文明之路的必然征程。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艺术卷,围绕 唐风胡俗与丝路艺术 专题,选择当今学术前沿的课题,按照文化遗产的流传线索,认真考察新近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以解读 人类瑰宝 的视觉心态和图像模式,展现出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古代艺术史,从昭陵六骏源于突厥风俗到唐陵石人来源草原游牧民族,从贞顺皇后石椁上希腊化艺术到 醉拂菻 的希腊酒神在中国,从欧亚沐浴遗址到燃灯胡伎石刻,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高峰均与外来文明紧密相连、丝丝入扣。书中收集的一组文章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各界关注,其突破性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经典艺术的深入研究。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中国题材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体裁多样,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已然构成了好莱坞电影形象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表面看来,好莱坞的中国形象似乎总是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生产与传播史上显现出了混乱的形象谱系。而深层次审视,好莱坞在集体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对中国形象表现上却更多呈现出了漫画化、妖魔化和丑化等负面倾向,在忽明忽暗的镜像所展示的种族、性别与政治等的交错层面间充满着傲慢与偏见。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本书试图对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一次描述和阐释,以进一步厘清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内涵与实质所在。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中日知名学者关于日藏汉籍的学术论文26篇。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领域。日藏汉籍与我们国内传承的典籍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日藏汉籍多存古本,中国本土古籍在流传过程多有以新替旧的倾向,印本替代抄本,新出版本替代旧版,如《文选》六臣注流行,独立的五臣注与李善注则不存,《史记》三家注本替代了原有的 集解本 ,多是如此。日本对中土文化的接受有时间上的差异,后出新版与原版在时间上常有上百年的差异,因此,一种汉籍传入后,往往因其古老性而获得正宗地位,始终能以原貌流传,不易被后出本所替代,如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抄卷,原初就是慧萼在会昌四年抄回到日本,其后虽有各类明刊本、朝鲜刊本传入,但是,并未动摇本书在学府的权威地位,它也因此而得保存唐卷原貌。其次,文化环境不同,观
全书编纂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印两国在历史上的双向文化交流。全书共设置800条目,对两千多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往来、科技交流、佛教交流、哲学交流、语言学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民俗养生健身交流、交通交流、外交往来、学术交流等进行总结,含4000多主题,110万字,配图1300幅。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一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员往来与交流;三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学界对这一话题讨论热烈。发表文章的数量不断上升,涉及的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大体轮廓,以便读者进一步展开研究。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综合研究、中国学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发表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平台"走出去"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语言问题。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胡俑卷,围绕 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 专题,作者多年来深入考古现场和文物库房,考察各种浓缩世相的胡俑造型,拍摄了大量的精美图片,不仅有国内新发现的陶俑、唐三彩,还有流失国外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印证胡俑是文明交汇的记忆符号与灵魂标本。书中汇集了作者部分研究成果,胡人眼睛、驾车胡夫、驼载穹庐、胡汉马球等细致入微的解析,负囊胡商、袒腹胡人、胡人猎师、髯胡乐手等异域造型的诠释,以文本结合出土的壁画、器物、传世绘画等,赋予墓中无声之物 活 的艺术生命,复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了中古时期胡汉文化相容的社会风貌,并策划运用到 丝路胡俑外来风 绵亘万里丝绸之路 等大型展览中,给无数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由王晓秋、徐勇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表明,学术追求是形而上的东西,对于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来说,这一学术的力量,是在眼前看不到却能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思维,可以直接触动我们的神经、血液和骨髓的东西。中日文化交流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宽广的视角,今后应该继续从多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真正发挥学者作为学术中坚力量的作用,为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友好交流发展服务。
本书稿内容包括明清时期官方走向海洋的历程和民间走向海洋的历程等篇章,阐述明代朝贡体制的重建和海洋政策走向,倭匪问题与海疆管理的强化,福建官员对月港税制的贡献,月港开禁与漳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海洋区域贸易的国际化,清代海洋政策调整与江南城镇发展,明代以来厦门军事与经济,厦门白氏家族的海洋发展等。
《中国文化 走出去 研究总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之一,主编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研究总论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要,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整体状况的研究论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理论前沿;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问题对策;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之个案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著作论文目录等。
《社科学术文库:非洲踏寻郑和路》以区别于西方记者、学者的中国视角和清新朴实的优美文笔,给我们讲述了中非友好的动人故事,叙写了中非友谊的壮美篇章;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大陆的多姿多彩,记录了非洲人民的多灾多难;让我们目睹非洲姐妹的曼妙舞姿,耳闻黑人兄弟的美丽歌喉,感悟非洲大陆的前进脚步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本书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集中展示*届中式帆船展评大赛参赛船模及其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收录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所收论文围绕 古代海洋文明 这一主题展开,尤其关注古代船只研究及古代造船技术的研究等。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船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庆祝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他的学生们撰写了学术论文以为献礼。本论文集共收入15篇论文,还有刘庆柱先生的学术论著目录及其学术经历和访谈录两篇附录。本论文集涉及的年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涵盖的地域广,包括中国各地和韩国;包含的内容丰富,包括城市、工艺传统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反映了当前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