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见》第三季中,既有经营十数年的老书店,也有刚刚开业的新书店,新老书店人讲述历经磨炼、执着坚守背后喜忧参半的书店故事。深耕在书业第一线的从业者,都是经历沧桑不忘初心的爱书人,打开书店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书见》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记录书店的故事,书店人的故事,为实体书店发声,向书店人致敬!
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 本书是当代独立书店的标杆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前执行董事杰夫 多伊奇写给书店的热烈赞歌。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在电子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好书店不仅能够存活下去,而且能实现其美好的愿景。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它将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 文化热 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其中许多事件为首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 庞朴等 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 梁从诫 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 对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当时 文化热 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本书是林鹏先生谈书法艺术的随笔集。本书除收有一些序跋、评论外,几乎都是研究傅山的随笔、札记一类的文章,因而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探析傅山人生轨迹、追寻傅山艺术心理、论述傅山文学、书法品质的专著。林先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朴实又具诗性的文字,为他的论断增加可信度和阅读的快乐。
本书是英国著名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撰写的图书简史,侧重于介绍图书作为文本载体之外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历史见证的意义。全书图文并茂,例证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具。尤其在传统书籍及出版业面临转型的当下,更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钟芳玲继《书店风景》之后所书写的另一本“有关书的书”,记录了她二十多年间步履不停,遨游西方书世界的见闻;仿佛一部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位爱书之人对书与文字的钟情,对书人与书地的礼赞。作者不仅喜爱读书,更扩展到以各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去欣赏它们因形体所呈现出的多重风貌。 书中所讲述的主题涵盖古董书与新科技、黑胶唱片与有声书、老杂志、图书馆、书店、书展、书镇、书架、书梯、书衣……全都不脱与书相关的范畴,书名之所以取为《书天堂》,源于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而本书作者所呈现的, 正是书本、书人(Book People)与书地(Book Places)构筑出的“书天堂”。“书”的定义虽因时间与科技的演进而蜕变,但无论是身处西方或东方、旧世代或新世代,只要对
《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通过实地走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北京独立书店的文化基因和背后的故事。上自20世纪80年代*早的民营书店,下至刚开业不久的新书店,将与不同的店主、店员和顾客的交流以图文形式呈现,读者由此领略北京独立书店的业态,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变迁。全书以地区作为设计单元,以主打书店 周边书店简介的图文方式,方便读者按书索骥探访书店。
明天启年间,一个名叫汪淇的落第文人于杭州雇工开雕,用父辈经商的积累,开办了一家名为还读斋的书坊。本书即以还读斋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纵向研究的同时穿插社会背景、书坊主的朋友圈等横向分析,力图在纵横两条线的交织中刻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书坊经营场景,并且尝试以小见大,以还读斋为代表,考察处在朝代更迭、时空变迁中的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