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 本书是当代独立书店的标杆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前执行董事杰夫 多伊奇写给书店的热烈赞歌。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在电子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好书店不仅能够存活下去,而且能实现其美好的愿景。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它将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麒、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人称的自述,留下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一个书店经理的自述》为作者对自己五十多年年来的出版发行工作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是对以往主要经历的精心梳理。正文分为九个章节,附录收集了十篇作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刊发过德文章,有对自己一生的历史回忆,有对工作期间领导、同事或师友的深切怀念。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 爱乐 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 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 土改 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