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 本书是当代独立书店的标杆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前执行董事杰夫 多伊奇写给书店的热烈赞歌。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在电子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好书店不仅能够存活下去,而且能实现其美好的愿景。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它将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麒、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人称的自述,留下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在喧嚣的都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屏蔽了吵闹的宁静角落,那就是书店。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本书为本对广州著名独立实体书店的全面回顾和展望。通过实地探访,记录了广州众多独立书店中具有代表性的数家,包括1200bookshop、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唐宁书店、联合书店、方所书店、禾田书房等等。 书中的文字,由一群热爱书店的青年实地走访后撰写而成。他们相聚在1200bookshop,以广州家不打烊书店开启探访之旅,继而走进了广州独立书店圣地博尔赫斯书店,探访了老牌人文书店代表学而优,走进摇滚书店红书店,以及*学术气息的二手书店小古堂。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书店背后的故事,感受实体书店的没落和变迁、变革与创新,还可以按图索骥,来一次属于自己的探访广州独立书店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 爱乐 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 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 土改 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
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是每个爱书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京城阅读环境每况愈下的现状引起了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学者专家的关注,鉴于此,冯骥才、张抗抗、艾克拜尔 米吉提、李士杰、蔡继明、刘明清、宋大川、丛巍、余立新、宋慰祖、马莉莉、林萍等全国和北京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都为此大声疾呼,呼吁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李士杰带领专家团队,在调研走访北京几十家国有书店和民营书店后形成此书。希望能与读者分享书店的历史,展望实体书店的未来。
西洋的爱书人以打猎或钓鱼比喻买书的境界,称之“猎书”或“渔书”,有猎艳的意境;而国人则称淘书、买书和读书的行为为“猎书”。 觅书和读书,无异于我们精神上的狩猎;淘书和读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会成为作者诉之笔端的有趣文字,成为一段有欢笑,有哀伤,有轻松抑或沉重的思索,亦有自在抑或拘谨的心灵放飞的猎书手记。
在汪家明的“书梦”中,是无法把书与插图分开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和道具,直接取自 19 世纪的插图,尤其是安娜的高贵和吉提的单纯;卢梭的《忏悔录》中译本则收有十多幅线刻铜版插图,所绘当时的服饰与发式、华伦夫人的风致以及 18 世纪乡村的别墅,均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到身临其境。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画家对文学的阐释,超过了研究者和评论家。 本书是作者《难忘的书与插图》的续编,延续了作者对书与插图之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之关系的解读;而书中穿插的作者搜集的上百幅心爱的插图,则摇曳多姿,读来格外怡情悦目。
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血脉,虽然开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营养。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 “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是许多书店人的态度,赢利与否已不重要了。本书作者与书、书店有不解之缘,他多年来观察书店的生存环境,走访多家书店,记录书店的过去与现状、书店人的理想,探讨书店的未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欣赏书店的风景。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 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 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