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涵盖了岭南古琴的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技艺工序、创新设计等内容。在编撰中,编委们通过大量调研走访,认真记录岭南古琴大师授课的内容,并将其设计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翔实、规范标准的一套教材。在内容上还重点突出岭南古琴技艺如何在新时代进行创新性传承,引导读者鉴赏古琴作品,自己创作非遗衍生品,从而生动活泼地推动这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谭月园、林沃亮编著的《仙气凝就——罗浮山百 草油制作技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的内涵、技艺、形 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形态。深刻而直 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 的感受。 读者从《仙气凝就——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 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 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 神故乡。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篇文章,受到了全国非遗界、文化界的好评和肯定。
五常龙舟胜会是盛行于杭州余杭区西溪湿地区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它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程式,为这一带百姓遵循并世代相传,主要分为喝龙船酒、请龙王、披红、赛龙舟、谢龙王等流程。活动隆重热烈,民俗味浓郁,体现了求神祈福的美好愿望和团结协作、峦力拼搏的精神。
《双氏兔儿爷》(作者韩春鸣)涵括北京兔儿爷各 类传说故事,民俗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双氏兔儿 爷》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特点、代表作品 及其现状和未来作全方位展示,体现其工艺价值和学 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其所蕴含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文化积累作用及其传承价值 。
甘肃省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其乞巧风俗被国务院增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西和县、礼县主要沿漾水河和西汉水流域的城镇村庄,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子夜自古有连续七天八夜的乞巧节俗,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参加者只限于未结婚的少女,是真正的“女儿节”。据作者赵逵夫20多年的研究,天上的织女星和传说中的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她因织而闻名,事见《史记·秦本纪》;天河上古名“汉”,也是由汉水而来;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 《西和乞巧节》一书是对以西和县、礼县为中心包括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张川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形成、历史和乞巧节程式、主要内容、歌舞特点以及西和历史文化的介绍。书末选录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
《香山传说》根植于香山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全书分“风物传说”、“名人传说”、“曹雪芹传说”、“帝王传说”和“满族传说”五个单元,40多篇,八万余字,图文并茂,版式新颖。茶余饭后慢慢读来,令人感到原汁原味的朴实之美,同时,也增添了些许对当年口述老人的“传说故事今犹在,不见当年口述人”的悲凉之感。
徐文长故事以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徐渭(文长)的轶闻趣事为基础,融会民间机智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徐文长爱国爱乡、亲近平民、蔑视权贵、惩罚贪恶的品行特质和幽默诙谐的形象特征。民间口耳相传,妇孺皆知。现有记录成文字的故事四百余篇,在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之说。
非常年,非常茶,茶是特殊的一个文化符号 蔡澜为何痛批中国茶道? 就品茶而言,梁文道说:“中国啊,从来都是一个老年人埋没青年人 的国度……” 何谓“观音韵”?说不清,道不明! Why ? 打开《茶个究竟:没有入口的世界》,你将偶遇大多数文化人心灵困惑的答案。
《香山传说》根植于香山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全书分“风物传说”、“名人传说”、“曹雪芹传说”、“帝王传说”和“满族传说”五个单元,40多篇,八万余字,图文并茂,版式新颖。茶余饭后慢慢读来,令人感到原汁原味的朴实之美,同时,也增添了些许对当年口述老人的“传说故事今犹在,不见当年口述人”的悲凉之感。
本书内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案例基础上,从时空维度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以传统民俗文化急剧变迁的现状作为基本的思考对象,关注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命运,关注在遗产保护语境之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被遗产的过程等。前六章论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讨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种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遗产保护运动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变迁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被建构为文化遗产的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力图通过文化遗产这一当代中国社会重大问题,拓展民俗学的学术领域,增强民俗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