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本研究报告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 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系列的首1部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8 2022年)》已于2023年问世。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018 2023年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洲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创新与应用情况,以十五个国家代表案例展示非遗数字化的方法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给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促进全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类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从展陈视角,围绕 怎么看 展什么 和 怎么展 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传统手工艺展陈策略;从展陈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展品分类及展陈模式进行探讨;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属性、信息传播、观众需求等角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理念和原则。同时,结合空间、展品和观众等要素,对展陈的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和管理服务等提出建议。 本书适合对展陈设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大江奔流,时代交响。盛世华章,融汇古今。 西江,绵亘千里、润泽四方,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梧州文明。 穿越历史烟云,那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激荡人心、滋养心灵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为纽带的 活 的艺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 与 魂 。截至2023 年10 月,梧州市共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 项,涵盖曲艺、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或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手工绝活等形态出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 梧州色彩 。 本书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了梧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外界更
自从搞非遗,下乡便成了我的常态。如果不是遇到疫情。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行走在乡下。我每到一县,无论是书记,还是县长,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全国属第一?中国有2800多个县市,要想属第一谈何容易。我告诉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搞好本地遗产资源的大普查,找到人无(发行部)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东西。2023年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爆火,再一次说明了发掘本地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哈尔滨的独特资源是什么?除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建筑外,当然就是冰雪大世界了。现在细细想来,哈尔滨最拿手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哈尔滨的冰雕、雪雕、雪拉爬犁、冰上垂钓、赫哲鱼皮衣、鄂伦春鹿角帽,以及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冰棍、铁锅炖大鹅、锅包肉,甚至包括大姨搓澡。而这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
本书是一本以潮州地方音乐为内容的研究性人文读本,包括潮州音乐文化概述、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潮州庙堂乐、潮州锣鼓乐、潮州筝乐及潮州音乐中的乐器,对潮州的地理区貌、历史源流、人文习俗、文化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各乐种的渊源流变、风格特点、传承脉序、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理论性的阐述,全方位呈现潮州音乐的整体面貌。集学术性与趣味性、史料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了解、传播潮州地方文化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贵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采集及研究 的成果,作者选取贵州4批国家传承人中的22位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涉及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本书立足贵州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民族性、包容性特征,拓展文学人类学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方式,以文学文本反映出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代表的文化基因的特殊性,包括贵州各个山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审美观点、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真实细微地显示出贵州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是全球化时代贵州文化多样化的真实记录,是对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口述史中生活史、生命历程的叙述深化和提升,有彰显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和价值、扩展传播空间的意义。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广东汉剧的梁素珍、梅州客家山歌的汤明哲的生活、艺术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对传播、发扬汉剧与山歌所做的贡献进行客观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守住我们的根 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群体,梁素珍和汤明哲在各自艺术领域都有着坎坷的经历和令人敬佩的坚持,他们把艺术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传播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方面做过许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书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认识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在特定时期的基本状况和面貌,了解非遗传承人在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借鉴、开拓工作思路。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本书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南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本书包括“概述”“南音的主要乐器及其演奏特点”“南音在泉州、厦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策”“曲谱”“人物介绍”五大部分,其中“曲谱”为重头部分,它包含“指(指套)”“谱(器乐曲)”“曲(散曲)”三大内容。“南音”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曲种,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闽台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 、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 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南音”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南音”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本书基于大量调研数据和个案研究,从当代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入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运行状态及主体性条件,可为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实践提供决策依据和相关参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特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推动长三角非遗的一体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梳理了2019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本书尝试了邀请媒体人、传承人与学者共同探讨非遗保护问题的新方法,对镇江大运河非遗文化、杭州小热昏、德清防风氏神话资源等长三角非遗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媒体在国家政策、专家学者、非遗传人和广大非遗爱好者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的观点。本书还对海派“孵茶馆”习俗、海派评弹艺术、海派工艺美术、筷子制作技艺等案例进行了分析,对上海高等学校非遗传承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越南水上木偶戏、印尼皮影戏、法国格拉斯天然香水三项域外非遗。本书认为未来长三角非遗一体化会沿着两个方向发展:长三角区域非遗项目与资源的整合,长三
本书以“推动长三角非遗的一体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梳理了2019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本书尝试了邀请媒体人、传承人与学者共同探讨非遗保护问题的新方法,对镇江大运河非遗文化、杭州小热昏、德清防风氏神话资源等长三角非遗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媒体在国家政策、专家学者、非遗传人和广大非遗爱好者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的观点。本书还对海派“孵茶馆”习俗、海派评弹艺术、海派工艺美术、筷子制作技艺等案例进行了分析,对上海高等学校非遗传承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越南水上木偶戏、印尼皮影戏、法国格拉斯天然香水三项域外非遗。本书认为未来长三角非遗一体化会沿着两个方向发展:长三角区域非遗项目与资源的整合,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