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老字号的风雨传奇》择选的百年老店,有始于1669年“存心有天知”的同仁堂,有建于1853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有创于1821年的“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布店等等。 一个个动人的中华老字号故事,从饮食起居、传统手工艺、医药百货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老字号的字号来源、有趣商事、商政结缘、经商之道等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意趣横生。 推着独轮小车艰苦起家的烤肉宛,历经磨难东山再起的松鹤楼,技艺精湛的馄饨侯,九芝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创业经……读者透过它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的是传统文化存留的艰巨任务和来之不易,体味到的是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 如今,老字号历经数百年变迁发展,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
本文集收录了包括鲁锦制作工艺、扒鸡制作工艺、中医按摩技法、木版年画雕刻等共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属于手工技能类,也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稳中有降不相同。本书根据它们的存在状况,从如何保护和发展方面对它们作了进一点的分析。
古琴是世界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音色纯净、清丽,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清脆如笛声,走手音更是古琴技艺之一绝,如人在低声细语,音韵悠长、醇厚、感人肺腑。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编撰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读本,对粤港澳大湾区内68项非遗进行了“地图导览式”介绍,包括内容简介、小贴士、游览资讯和延展知识等栏目,插图精美,语言通俗、生动、有趣,是“遗产时代”“读图”潮流的具体体现,既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自我文化认知、认同,促进跨地区、跨体制的大湾区协同建设;又有助于其他地区人民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了解、体验和认同,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东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的区别是,广东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东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东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乞巧节。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务,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通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全世界都在感叹,赞叹那传承千年的伟大遗产。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三章,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 遗产。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紧扣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民歌、工艺、文字、文学、饮食、历法、节庆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内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领我们走进了维西多姿多彩的秘境,使我们对该县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全景式的鸟瞰。其中一些民族文化蕴藏以往尚不为人所知。重要的是,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考察、研究维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地图”,是宣传、介绍维西文化遗产的难得之作,也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对于我们加快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步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左尚鸿编著的这本《薅草锣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十章。一、薅草锣鼓的生成环境及历史源流。二、薅草锣鼓的分布及形态。三、薅草锣鼓的功能特征。四、薅草锣鼓的程式与内容。五、薅草锣鼓的功能特征。六、薅草锣鼓的音乐艺术特征。七、薅草锣鼓的文化意蕴。八、薅草锣鼓的传承人及传承空间。九、薅草锣鼓的理论研究。十、薅草锣鼓的传承与保护。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墓祭”被民间仿效祭祖扫墓。唐朝时,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因清明与寒食节相近,而寒食为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合二为一,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吃凉食。 广东人重清明传统风俗,海外的、离乡的,清明都要回乡祭祖扫墓,“祭祖金猪”成了广东人的祭祖。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清明节。
《传统舞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赵思童编著,本书正是秉承这一宗旨,为广大中小学生编写的系统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价值的通俗读物。阅读本书,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起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