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韵汉风文丛:江苏百种非遗》即以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同类合并,分86项对其进行逐一解说,同时兼顾与其他地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但囿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仅以此抛砖引玉,与各界同行商榷。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赏析)》(作者金秋)为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2008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舞蹈美育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它是针对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85个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赏析的舞蹈美育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赏析)》注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成及文化背景进行纵深探讨,侧重介绍了舞蹈赏析的方法,舞蹈的表现形式、特色和风格,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也有涉及,力求体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保存、继承和发展的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编成美育读物尚属首次,
本文集收录了包括鲁锦制作工艺、扒鸡制作工艺、中医按摩技法、木版年画雕刻等共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属于手工技能类,也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稳中有降不相同。本书根据它们的存在状况,从如何保护和发展方面对它们作了进一点的分析。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手账是什么? 手账就是用纸笔记录生活、工作点滴的记事簿。写手账是一种 自省 ,也是一种 仪式 。 满载回忆的写写画画,并不局限于在媒体和朋友圈上炫耀的 手写高级艺术品 ,它可以剪剪贴贴、修修补补,也可以以极简的方式归纳整理你的思路。
本套丛书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用绘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读者讲述中国传统工艺。是和3-7岁年龄段儿童阅读。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的孩子看中国自己的图画书,听自己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文华根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热贡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藏族人民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使人在观赏中享受透空的艺术。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
本书精选中国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同时,全书配以精美的图片,让你在阅读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如临其境的感触。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人类文化成果,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观察和研究历史时期人们科学、技术和艺术等智慧活动的“活化石”,还能极大地丰富当今文化、艺术生活。《海岛非遗的文化记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传》为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除了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因传承人自己新的认识与理解对所传承的对象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精减或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容。 《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由杨明敬编著。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面人汤 面塑传承人汤夙国亲自口述,涉及 面人汤 作品的制作过程、鉴赏方法、材质题材、传承脉络、个性特点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