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中回顾了一代名医张纪正一生的风风雨雨,用组图的方式讲述了长城抗战时期伤病慰问团一行的见闻,等等。
纽约人和洛杉矶人为啥互相瞧不上?欧洲难民危机其实是印证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美国很大、最有趣真人选秀节目——美国大选?人们到拉斯维加斯为什么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结婚了?能坐在海边,听音乐、赏美景、吃麻小的吃货天堂在哪?西雅图是更盛产浪漫爱情故事,还是垄断型大企业?拥有传奇人生的海明威到底是不是单腿站着写小说?为什么在中国电影里,男女主角在美国家中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和天气预报? ?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收录明人的笔记三部。 《治世余闻》、《继世纪闻》为明代陈洪谟(1474——1555)撰。《治世余闻》成书于正德十六年(1521),专记弘治一朝见闻,分上下两篇,“上篇事关朝庙,下篇则臣下事也”,多为一时所见所闻。《继世纪闻》则记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两书内容均翔实可靠,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关这时期朝政、吏治、边疆等的资料。 而另一部《松窗梦语》为明人张瀚所撰,是作者晚年追忆一生见闻经历之作,全书共八卷,三十三纪。涉及各地风物与人情、边境边疆、工商财政、漕运等内容。此书在明史研究界相当有名,书中材料屡屡被中外学者所引用。
《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教训,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明杂剧《蕉鹿梦》的演义,李长之与罗家伦,元诗与元代历史文化等。
《谦庐随笔》真实记录民国社会风云人物。有些掌故是出人意料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实际上是个伪善多变的人;陈宦晚年落魄,专心研究相术和占卜;吴佩孚作威作福惯了,下台后仍然端着很大的架子;何成濬认为自己是孙悟空转世,专门准备了一间密室,采补幼女养生;王克敏喜好男色,其相好之一即为剧坛大家某博士;孔祥熙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语不绝于口。还记录了一些历史迷案,如张宗昌之死,乃韩复榘指使杀手所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作为日本人,对当时的抗日将领如张自忠、赵登禹等多有好评,而对土肥原贤二等人则非常厌恶。所记相关史实,比较客观公允。
《古今逸史》是明代吴琯校刊的一部丛书,计收古籍55种,244卷。吴氏在“凡例”中说:“是编所辑,其人则一时巨公,其文则千载鸿笔;入正史则可补其阙,出正史则可拾其遗。名曰‘古今逸史’,其义则小于窃取之矣。”可见吴氏汇编此书,是以“史”为依归,旨在拾遗补缺,而特以名家大作为入选的标准。故其分类取法《史记》、《汉书》,分为“逸志”、“逸记”、“世家”、“列传”四类。但其所辑之书却甚为驳杂,除有编年史、别史、稗史、传记、地理、制度等外,还包括方言、训诂、经义、考据、风俗、寺观、都会、园林、宗教、隐逸、文学、艺术等诸多门类,统称“逸史”,乃用其广义,不但体现了重“史”的传统,而且强调了所辑诸书可观的史料价值。 本书以台湾“百部丛书”本为底本,尽可能兼采多种版本进行校勘,遇异文则择善而从
古往今来,面对故垒许的残垣断壁、荒城古冢的破砖碎瓦,人们总不免触景生情,历史失落感油然而生。即使是宏伟的城市、辉煌的宫殿,也因经不住人世的沧桑和岁月的磨砺而面目全非。更何况许多往事都已湮没、失落于岁月的迷雾之中,既不可见亦不可知!它们中有的涉及一时一事,有的扩及一国一族,更有的牵涉到一个失落的世界。但这种历史的失落感,在那科学尚不发达的过去,往往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著述的开始。 昨天是源,明日为流。那些曾经失落的文明如果不能被系统地释读出来,它对于现代文明将永远是一个零碎的不解之谜。因此,撷取不断发现的,曾经散落的文明浪花汇流成河,对于普及和研究古代灿烂的文化,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现代文明,警示现代化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中国古文明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地北天南叙古今》内容简介:在《地北天南叙古今》中,他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月旦人物。一支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写生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地北天南叙古今》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卢延光编著的《摸着的那块石头叫“规律”》是延光出版的一部文集,捧读书稿,如对其人,又仿佛见他声如洪钟、慷慨激昂、嫉恶如仇的神态。书稿中的激扬文字,显然是他蓄积已久的一次情怀的喷溅,如此真诚、坦荡,酣畅淋漓。《摸着的那块石头叫规律(卢延光读史笔记)》虽然不能说他已然尽情倾吐,也许仍有忌惮,仍有保留,欲语还休,而所言已尽显这性情中人的赤子之心了。
本书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人士和国内权威学者共同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冯骥才先生总其事。《集成》将年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研究,不是把年画孤立地当作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而是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更关注年画与其产地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血缘关系,综合运用了文化学、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对象。《集成》还将年画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不仅关注年画作品本身,而且包括年画的生产、销售与张贴。与此相关,对年画的制作工序、工具材料、销售方式等都有详尽的介绍。同时,对与年画的产、销密切相关的艺人、作坊、画庄(画店)和张贴习俗也有介绍。
本书收入了金老的散文若干,分为八辑,题为“百年人生”、“佛佛禅禅”、“历史谈片”、“文化琐议”、“书人茶话”、“闲话实说”、“异文杂谭”、“缅怀落叶”,按不同的文体与内容集中再现了金先生为学为人的大家风范,充分显示了金老深厚的散文功底。 作者在本书中,透过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状况的万花筒,窥见了人们解读历史的基本路径。那就是,我们认识历史是从今到古,从现在到过去,从记得清楚的昨天的事退到不大清楚的从前的情况,是把现在当作过去的基调,从现代追溯和理解古代的。因此,历史一成不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却能不断创新。
作者嗜好清史,爬梳史料,厚积腹笥;注重溯本清源,形成独立见解。自上世纪80年代初,即为海外报纸撰写了大量文史专栏文章,多年来笔耕不辍,其文章亦散见于国内报刊。且形成作者固有风格和文笔。文章虽未必成一家之言,但亦有拾遗补阙之益。集中之文,深入浅出,力求严谨。不仅史料丰富,亦不乏趣味性,如关于北洋水师的系列钩沉、林则徐与道光皇帝的始信终弃、四公子的轶闻逸事、诗僧苏曼殊的风流倜傥、秋瑾绝命词的唏嘘悲怆、袁世凯洹上垂纶的韬晦诡谲、唐英与唐窑的传奇历程等等,跌宕起伏,引人遐思,颇值得一读。
从喜欢听故事、喜欢追问故事的结局开始,总有一天你会蛮有兴趣地追询人类过去的时光,感受到思接干载、探幽搜奇的无上喜悦。尽管你不一定也选择历史研究作为职业生涯,但是你可能也会对历史本身感到惊奇或迷惑: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对历史学家应该怀疑还是相信?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对 讲故事 本身提出的疑问,我将会在这本小书里和朋友们讨论这些问题。
本手册简明精练,新颖别致,查检方便。编写时,我们主要依据*颂布的新课程标准,以相配套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的“重要概念”为主要内容,还扩充了教材以外的重要条目,合计达到五百多个词条。如将本手册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对照使用,将有助于理清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本手册在编写时,严格依据新课程及其配套的新教材体系,按照必修课本和部分选修课本的单元顺序编写;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学生学习历史密切相关的辅助性资料。编写时还参照正规词典的解释特点,力求对所收录的历史概念条目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朋党争斗》所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朋党斗争,题材是严肃的,内容应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有些史实可能已经家喻户晓,不过,再读一下,或许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至于那些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史实,读了更会增广见闻,以资品评。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朋党争斗》中的十三个历史故事是在权衡了朋党的广、狭两种含义以及本丛书的分工情况后选定的。所谓朋党,其实是个贬义词,指的是历史上统治阶级里面那些与国家最高权力者及其统治下的正常秩序相违背或相对抗的政治派别。
《历史学家茶座(2012年第3辑·总第29辑)》主要内容包括:孔强生访问整理 “飞虎队”口述历史:李继贤访谈、杨倩如修理冉昭德日记(三)、陈高华 北大五年(1955-1960年)、千里 李埏先生在“文革”中(四)、苏双碧我在北京历史学会和下乡搞“四清”、张家康 另一个汪精卫、肖晓飞 伪满洲国的幕后操纵者等。
本书集合了民国时期著名学人的生活轶事、智慧语言等如陈寅恪、林语堂、胡适、黄侃、闻一多等,以《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排:全书分爱国、诚信、仁爱、刚直、慷慨、坚毅修身等21个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使现今的读者得以一睹大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