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乡村已处于破产和崩溃的边缘,中国的农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甘屈服和沉沦的中国农民,为了求得自身解放,在近代中国的一个多世纪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抗浪潮。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旧式农民造反发展为席卷全国的现代农民运动,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命运的主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因此,逐渐形成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观念。但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的进程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欧美各国以工业革命为起点,近代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兴资产阶级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自己利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欧美诸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而留学的历史亦由此而展开。奉书就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留学为主线,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了清末民初留学情况的轨迹。
......
全书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以各代帝王为中心,记述每一朝代的兴衰和重要政治事件,“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以表格的形式,标明错综复杂的史实;“书”8篇,叙述和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的源流和变化;“世家”30篇,记述诸候事迹及其世系;“列传”70篇,大多数是人物传记,有单传,也有二人的合传,还有以类相从的类传,记载了贵族、交相、官吏、策士、政治等各阶层人物的活动。
本书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刘昌诗撰。刘昌诗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淳熙八年(1181)至嘉定八年(1215)间,即宋考宗、光宗、宁宗期间。这部笔记虽仅十卷,但其内容却较广泛,“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迁变,皆得逆其源而循其流”。上至先秦典籍,下至宋代曲章制度,以及作者之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载或考证。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态度认真,文中颇多创见。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在出使期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德等国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享誉一时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和思想家。光绪二十年(1894)返国,即病逝于上海。
陶希圣编著的《西汉经济史》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四章,首先介绍了西汉以前中国经济发达不平和、封建制度分解等经济背景,进而介绍西汉初期的经济衰退现象、集权以及重农思想的开始。书中论述了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与土地集中的问题,商业发达,贱商政策失败,土地与财政进一步集中,致使*多的社会矛盾爆发,进而导致社会改革与农民革命的爆发,新朝推出新的社会政策,阶级统治在维持与崩溃中摇摆。
本书共选出《通鉴》33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关于社会政治方面,有战国时期的商鞅政法,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和唐末的黄巢大起义。(二)关于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方面,有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和唐中叶的安禄山之乱。(三)关于民族关系和与中亚交通方面,有北魏孝文帝变法,张蹇通西。每一篇都只有一个中心内容,内容比较集中,中心比较突出。
夫战国,上继春秋,下迄秦扫六合。凡一百五十余年间,合纵连横,兼大并小,兵革不休。兼有谋臣策士,因势而为,游说天下,“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汉刘向云,战国史著集录,“宜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书,又号“国策”“国事”“短长”“脩书”等,初由汉刘向录高诱注,后有姚宽、鲍彪、吴师道等人校注,循序辑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三十三卷。举凡该期时政之风谲云诡,诸侯国之征战频仍,纵横家之踔厉捭阖,以及杂闻、轶事、寓言、典故,无不尽数涵纳。故,鲍彪称,“国策,史家流也”,确为至论。因之,《战国策》一书,实乃战国时代之别国史,其中诸多人物事典,至今人们耳熟能详。 人称《战国策》“繁辞瑰辩,灿然盈目”,巧思博喻,极善铺陈。其文或汪洋恣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