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震惊过世界的民族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奋发故事,更有后人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 在曾经的十三世纪,让人类和世界大吃一惊的民族就是当今蒙古人的英雄祖先。那么,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冲出古时蛮荒的?他们走入历史的初理念是什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聚散离合?是什么使他们败落谷底?他们是以怎样的生存形态进入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是如何把他们拉上马背,又一同走向复兴和崛起?古代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版图认同的密码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完成古时中国生存版图完全的无障碍对接?从蒙古民族匆匆走过的历史行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成败得失,能够得到怎样的智慧启迪? 本书就是对这些悬念及蒙古民族历史风云的激情解读!
本讲义的内容是: 首先要向有志于治民族史的读者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门古代北方民族史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条顺利前进的通道。 其次要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了解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情况,掌握必要的参考文献书目,便于他们在这个学科领域向上攀登。 第三要传授他们治史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治史的钥匙,便于他们打开史学之门,易于升堂入奥,显示他们的才华,不因袭陈说,自我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第四要培养他们具备正确运用思维的能力,明辨学术思想上的是非,并在史学界有所作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内容复杂,作者把他们约略分类,大体上从狭义说,可划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系统;如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肃慎系统和活动
高凯军编*的《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 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2版)》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 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族内 向发展、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揭示了华夏—汉族—中华— 中华民族演进的阶段性和表现为“先多效应”的内在规律。《论中华民族— —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2版) 》中资料翔实,表述简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并配有丰富的相关图表, 对关心中华民族历史由来和前途命运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在深入了解通古斯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通古斯的概念、通古斯的起源、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入手,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通古斯族系的历史,揭示通古斯族系长时段、周期性兴起的原因和规律。
历史或许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族群,但更多的历史会帮助这些族群走向融合。作为中华大家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南方族群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别具异彩的南方文化,然而“孤芳自赏”终会“作茧自缚”,南方文化的发扬光大需借助中原文化的源头活水。本书系即分别介绍了不同的南方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传奇历程。
本书的编写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吸收借鉴了近2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客观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国佤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近50年的发展概貌和成就,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佤族简史》自1986年出版迄今,已经有21年。在这21年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佤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生着沧桑巨变。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佤族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风貌,根据国家民委的部署,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和实施了这次修订《佤族简史》的工作。 本书的修订是国家民委重点项目。参加本
《广东民族关系史》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专著,因而在学术上具有填空补缺的性质。本书复原广东民族关系历史的原貌,阐明了广东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规律等。全书分上下两篇十四章,共五十万字。一方面是以民族演进的线索为经,按发展阶段分章;另一方面以今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为纬,各族自成一章。以经为主,经纬结合。其体例有别于通史,亦不同于民族史志。本书现重新进行编校出版,修正了初版部分错误,收入新版《岭南文库》。
《东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东北军从诞生到覆灭的历史,并对东北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和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残酷史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同时,本书还讲述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交织下,把一腔热血化作满腔报国志、由一个军阀公子哥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曲折历程,以及经历“西安事变”后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局。
近年来,高丙中教授开始带领研究生到海外(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批虽然初步但却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尚属初步性质,但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开始从本国的需要出发,运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来去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海外世界进行实地性的考察。《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选取了高丙中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其中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两个主题具体呈现了该团队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的部分成果。
刘大可著的《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精)》采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科际整合的方法,将文献的记载与鲜活的口头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从村落地名、空间结构、巨姓大族、小姓弱房、衣食住行、婚丧节庆、消闲娱乐和女性社会、纷争处理、科举应试等视角,以及神明崇拜、风水观念等层面展开对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的崭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闽台民族史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突出的民族史研究的类型学价值。主要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作为原南岛语族一支族群的闽越人,其大部分在汉代以后逐渐融人南下的汉族,小部分继续水行舟处。这支称为蛋民的水居族群,传承着越文化传统,直至近现代才融人汉族社会。秉持越文化余绪的蛋民和吸收了越文化的闽中汉民,其文化或多或少保留着闽越文化及其变异成分,从而与海峡之西的台湾高山族文化,共同映照出历史上中国东南区原南岛语族在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相衔的环节。
契丹是中国历目前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她有着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有着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有着西进中亚的复国壮举,有着黯然引退的凄凉悲怆。本书引领我们带着逝者如斯的感慨去聆听先人足音,以契丹民族建立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