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鄂温克族!全书不仅介绍了鄂温克族及其由来、鄂温克族的人口与分布、鄂温克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鄂温克族的历史沿革、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瑶族概述,瑶族的历史沿革,瑶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苗族!全书不仅介绍了苗族及其由来、苗族的人口与分布、苗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苗族的历史沿革、苗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鄂伦春族!全书不仅介绍了鄂伦春族及其由来、鄂伦春族的人口与分布、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鄂伦春族的历史沿革、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怒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门巴族喜庆的日子。新年节庆期间,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门巴族的文化历史知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水族概述,水族的历史沿革,以及水族的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由崔华洋编著的《普米族》,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普米族的简介如下:普米族的先民原来是居住在今天的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着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千百年过去了,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然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影子,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丝丝眷恋。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基诺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基诺族及其由来、基诺族的人口与分布、基诺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基诺族的历史沿革、基诺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裕固族概述,裕固族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的社会经济与生产形态,裕固族的传统民俗与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纳西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布朗族概述,布朗族的历史沿革,布朗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傣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傣族及其由来、傣族的人口与分布、傣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傣族的历史沿革、傣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哈尼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哈尼族及其由来、哈尼族的人口与分布、哈尼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哈尼族的历史沿革、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阿昌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彝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彝族及其由来、彝族的人口与分布、彝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彝族的历史沿革、彝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
......
......
本集收入今勐腊县属的各勐调查资料和西双版纳有关史料及原始宗教的译文和调查报告。 勐腊县属各勐,是五十年代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前,进行后一批社会调查的地区。本集所收的调查资料,以前均未刊印过。1985年春,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档案科马品舟、徐凤仙、左绍华等同志协助下抄录或复印了这些资料的原件。在这次刊印前,均作了必要的删节和整理。 在史料译文中,有《西双版纳傣族近百年大事记——读《泐史》、《勐笼地方志>译注》《召哈先勐巴拉纳西囡》、《傣族传家祖训》四篇,曾先后在内刊上付印,这次付印前,有的译者曾对译文作了校订。其它《西双版纳傣族历史片断》等篇均系首次刊印,有的由于历史原因仅是片断残页,原稿均存中共西双版纳州委档案科。所有这些史料译文,多是五十年代翻译的,至今原稿多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聚居地。目前约有74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独龙族!全书不仅介绍了独龙族及其由来、独龙族的生产生活形态等,还介绍了独龙族的历史沿革、独龙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在那个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百废待兴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出版专业著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时的整个中国大地上,还缺乏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我们虽然在西夏王陵共同发掘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了许多有关西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但要查阅、搜集更多的、分散于各种史籍、散记和文学作品中的有关西夏的资料,却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我们终只能写成一部反映西夏社会概况的简史。 本书语言简明、通俗、引用的古代文献大多译成口语。古代地名,则尽可能注录处出,以便读者参考。 《西夏简史》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部专史,由于史料分散和缺乏,我们虽然作了大胆尝试,但是仍然感到困难很多,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我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