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法兰克人史》(作者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是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兰克人史》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括动的地区主要在大漠南北。这个地区疆土辽阔,北界西伯利亚。西接阿尔泰山,东连大兴安岭,南逾阴山,大体上包括清朝初年以来所称的内、外蒙古。在内、外蒙古之间,横豆着一片大沙漠(大戈壁),故史书上通常称这个地区为大漠南北,或分别称之为漠北、漠南。
日本人今天使用的姓名很容易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实际上却大约是明治政府创造的。江户时代,人名有表示身份的作用,但王政复古时发生大混乱。在明治政府的临时对应中产生了现代的姓名,变成了管理国民的工具。本书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江户时期日本人名的种种情况,后半部分分析了明治政府前五年颁布的各种人名政策造成的混乱及其缘由。
《汉藏史集》成书于明代。该书对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的关系方面有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
《开篇岭南 寻迹古南越国》以岭南历史上出现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为题材,全面挖掘并还原了古南越国将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由岭南的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展开,从秦平百越、南越国现、南越中兴、南越国衰落一直延伸到南越国灭亡、岭南划入汉朝版图,包括与南越国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地方背景,涉及秦王朝、西汉王朝及各个诸侯国与之交叉的一些历史事件。 在对南越国的史实遗事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中,许多关于岭南地方和社会发展的源头逐步揭开,包括岭南早期的开发和治理,地域、环境的变迁和城市的建设,文明及文化的形成,风气及风尚的萌发等,清晰而生动地披露了岭南社会由蛮荒转向文明的进程,写就了一部岭南地区的拓荒史和开发史。
班布日所*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 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分为四章 ,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 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外界传播20世纪中国革命的征程和社会的巨变,其中有一些长期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本书是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地区用的都是国家统编教材,涉及地方文化内容很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机会去了解、接触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作者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工作中了解到国外的孩子本土文化知识底蕴丰富是因为他们通过正常的课程内容从小开始学习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再学习国家的地理、历史。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为了补充这种缺失,作者在综合课上编写了此书,主要以家乡的地理、历史、饮食、服饰、音乐、居住、风俗等十二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色文化。
本书作者在梳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合理想象推断,为读者还原讲述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大月氏兴起、强盛、消失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战略意图本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后却客观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月氏作为西域大国,与汉王朝关系友好,常互派使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昌盛。汉亡后,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月氏人慢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凌。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甚至献出生命。历史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次从辉煌到沉沦的痛苦转折。对于这一段历史,我们既不应该忘记,也不应该用轻薄的态度加以对待。《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收录了作者李文海古稀之年对中国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反思文章,其中既有对民族苦难的悲愤痛惜,又有对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佳作。
刘喜民、刘浩然*的《揭秘契丹辽王朝(2澶渊之盟)》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秃发鲜卑资料辑录》收录范围,整体上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秃发树机能雄据河西地区见诸史载,下至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西秦乞伏炽磐袭乐都城,秃发鲜卑所建立的南凉政权灭亡。此后有追述前人前事者,酌情择要收录。详尽收录了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有关秃发鲜卑的资料。
《乞伏鲜卑资料辑录》收集上起乞伏鲜卑见诸史载,下至刘宋元嘉八年、北魏神?四年(431),乞伏鲜卑建立的西秦政权灭亡。详尽收录了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有关乞伏鲜卑的资料。凡各类典籍中有 乞伏 或 乞佛 字样,及虽无 乞伏 字样而其内容为记载乞伏鲜卑事迹者,概予收录。以及典籍中明确为乞伏鲜卑人的记载,一并收录。所收资料,酌分段落,无标点者均加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