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名史话》是一本关于中国地名的科普读物。地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名不但指出当地的地理类型,通常还反映出命名时代该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地名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现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恢复一些地域的古地理面貌,找出它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华地名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流畅、通俗的笔调,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国地名产生、发展的规律。具体包括引言、自然造化篇、先民足迹篇、人文烙印篇及结语。
河南——中华民族的孕育地,众多王朝的建都地,农耕文明的至高地,元典思想的诞生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地,发明的发端地,炎黄子孙的根源地,文学艺术的昌盛地。古往今来,在河南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交相辉映,积淀升华,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河洛文化、佛教文化等核心文化都在这里光大。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历史为现实服务,为未来壮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的发展来说,是一本深刻的教材、一面明亮的镜子、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我们揭示了客观规律,积累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深刻启迪,留下了资源富矿,提供了精神支持。
《新疆游记》记述了作者谢彬自1916年10月至1917年12月,以国民政府派员身份奉财政部命令赴新疆省和阿尔泰特别区调查财政期间的所见所闻。对新疆、阿尔泰两地财政、吏治、军政、国防、教育、实业、外交、交通、建置等,均按实地考察,条陈意见,详著专篇,对开发西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中山先生为其作序称 谢君晓钟之《新疆游记》,行路四万六千余里,记载三十万言,述其足迹所经、视察所及以飨国人,使知国境之内,尚有此广大富源,未经开发者,可为吾人殖民拓业之地,其兴起吾国前途之希望,实无穷也。
《厅里徽州》一书主要收录了作者为各个不同博物馆所写的展陈文本。对于徽州文化,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史学著作无不是汗牛充栋。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览徽州文化的精髓却并不容易。虽然一些经典性的徽州文化展示形式已在各大博物馆内呈现于观众面前,但由于条件所限,原创的内容及形式却难以在厅内得到完整体现,因此在书中对展陈文本的保留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书中更多的是将文本及形式设计的融入,使读者对博物馆的展陈策划过程也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展厅中的一些不足能予以谅解。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加入一些设计及实景展示图片,有助于读者更轻松的阅读,愉悦地了解徽州文化
《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发展史》丛书的一种。本套《丛书》集中体现了当地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史,注重突出老区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弘扬和宣传,促进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图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历史的真实性、事件的准确性与内容的可读性相统一,对推动老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具有实用性和参阅价值。本书主要内容有:老区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以及挖掘了老区在土改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况,同时也讲述了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还附录有革命历史文献资料。
《学服斋笔记》是岭南学者黄任恒的笔记体著作。黄任恒,生于光绪二年(1876),卒于1953年,生平跨三个时代。世居广州河南,出身富商家庭,他一生布衣,唯以藏书、读书、著书自娱,不问世事、勤于著述,所编《番禺河南小志》尤具地方史志特色。《学服斋笔记》是一本古典的学术笔记,充分体现了黄任恒不仅是一个广东文献专家,还是一个传统式的博学家,书中主题囊括经、史、子、集而外, 旁及方志、金石、医学、博物、书画、古籍、文房、佛道、对联种种,内容博而杂,见证清末传统知识分子的坚守和寂寥。
《聊城运河文化研究》是一部关于聊城区域运河和运河文化的全集,包括了聊城地区运河的开凿变迁史、运河历代管理、运河闸坝、漕运与漕运管理、运河沿线城镇变迁和民俗文化等内容。史料丰富,考证全面,是一部难得的运河文化和运河建造史著作,可以说是一部运河生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