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本书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 陵墓制度 都城建制 农业手工业 艺术及其他 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性变革、承继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出周秦汉时代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书注重长时段的观察,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诚然,相关的一些研究尚未完成,由此留下了一些遗憾,读者可继续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另一部文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或可弥补本书的部分不足。
文物科技分析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制订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既是文物科技分析领域的读本,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 全书分为11章,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显微形貌分析、文物成像技术、文物年代分析、产地来源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理化性能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方法、谱图分析方法等。各章重点介绍分析原理、仪器设备、研究案例,使读者可直接了解各类设备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便于快速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各类数据、图像的详细处理和分析过程,便于读者学习使用各类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读者还可扫描封底二维码看视频,了解多种检测仪器设备操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古格王国作为10 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有影响的地方政权。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17世纪30年代,由于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逐渐沦为废墟。《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以作者多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 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温海清《画境中州 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是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专研著作。聚焦于金贞祐初年(1210年代)至至元初年(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元代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尤其留意外来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国博收藏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这些著名的商代铜器。除此之外,国博共收藏有600余件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丰富,每类均收藏有典型器物,体系比较完整。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博藏商代青铜器,精选159组藏品,以青铜容器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既收录了见于以往著录的四羊方尊等国之重器,还首次发布了一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按时代分期先后依类别编排,每种类别中的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开展考古工作的发掘简告合集,包括《高古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桐城魏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肥西大包墩遗址发掘简报》等13篇考古简报。本次发掘涉及多处古遗址,时代跨度自新石器至明清,获得的大批丰富材料,将推进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研究的开展。
本书从景观考古学视角,对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综合运用田野考古、历史地理、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对江汉地区古代遗址的地貌形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复原夏商时期江汉地区聚落景观,探讨夏与商文化时期江汉地区聚落的营建方式、选址特征、等级差异、功能与性质,以及南北、东西交通路线等问题,从而揭示夏与商王朝在长江中游地区的经略模式。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后经李冰大兴水利,千里平原尽为沃野,遂获天府之称。西汉文翁兴学,人文蔚起,成都又成为巴蜀文化之重心。该书记事上起公元前311年,终于1949年,对成都两千多年来之发展与变化作了较为系统之考证与论述。同时,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独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龟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环抱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是*的。该书从1959年开始编写,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订再版,此次系再次修订出版。
年来,市面上不乏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但都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考古人的关注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 鸿沟 考古学家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的研究缘起、学术历程、治学心得等,这些生动、鲜活的 考古史 不为人知。 考古学家不是掘宝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头脑的现代科学家,寻求客观地、创新地运用古代世界的物质遗产来理解、诠释人类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罗泰教授对考古人的诠释。 罗泰教授,一名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从小对中文着迷,年少时便预见考古发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决定选择考古学作为大学的研究方向。他带着一份守望人类共同历史的厚重责任,博览世界,汲取各国考古学养分,*后致力于东亚考古的研究,
《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是一部全面著录天水市境内金石的资料性著述。全书收录金石 500 余通,附拓片照片 120 多幅,所录金石文字一律标点校勘,并设题解和注释,其问世将对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大有裨益。
益阳兔子山遗址七号井出土简牍2600余枚。简牍内容是西汉前期长沙国益阳县衙署公文簿籍等,是出土西汉简牍中年代最早的资料。具体记录当时长沙国辖下益阳县、乡、村里行政运作以及官吏、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当时基层社会的实录。这批简牍为研究汉初益阳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史料,有助于推动秦汉史、地方区域史等问题的研究。 兔子山遗址共有十一口井出土简牍,古井位置在当时县城中心,益阳县衙署建筑间。简牍时代历楚、秦、西汉、东汉,是各时期益阳县吏员工作记录遗留,与长沙五一广场周边古井出土简牍一起构成年代衔接紧密、内容详备的简牍文书系列,其庞大的数量亦有助于研究湖南简牍文书群的体系特征。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四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壹贰辑简牍编号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还沉睡着大量古沉船、遗迹等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具有重大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不仅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基础。本书从分析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现实困境入手,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标导向,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话语驱动和具体思路,在分析沿线国家合作保护南海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与政治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参与并主导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本书所倡导的在中国一东盟 10 1 合作框架下构建互信互利的合作保护机制,并通过达成专项合作保护文件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是新时期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体现。本书进
三秦出版社自2014年起,策划了《亲历汉陵考古文化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王学理先生的《考古队长说阳陵》、 王志杰先生的《守望茂陵:一位博物馆馆长的55年》、 卢兆荫先生的《回眸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陵》三种。何东红馆员的《南越王墓探奇》是其中的第四部。 广东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不仅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随葬遗物*丰富、墓主身份*的一座西汉早期墓,还是我国发现年代*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墓葬未被盗扰,保存完好,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掘被学者誉为 打开了岭南历史文化的宝库 。对学界研究和民众认识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风俗价值巨大。 本书根据南越王墓发掘亲历者麦英豪先生生前的口述、访谈资料及其所著的《广州南越王墓》、《南越文王墓》、《西汉南越国寻踪》编写而成。全书共计约13万字,并附